牛之形,并非一个囫囵的枣。
如果是一个无缝隙的圆球,麻烦就大,孙悟空困在牛魔王圆呼呼的牛角内,虽然猴子天性善攀爬,但竟也找不到出口,幸亏外面的神将用金刚钻把他救出。
牛既然不是一个圆球,而是一个有五大分支的畸形球,那就有隙可击。牛与人一样,形体并非完美的卵形,它形体的分支使它更灵活,同时也害了它。
牛身上的五大分支即:头,四肢。这五大分支任选一处,都可着力,致它于死命。这五大分支因为是突出的外延,占用空间大,因此暴露也极大,它张扬之际,就是最佳的捕捉时机。
牛角尖尖,飞雀可驻。
牛尾甩甩,飞蝇附之。
牛足入泥,蚂蝗吸之。
牛头哞哞。庖丁解之。
从何处下手?当在牛颈。屠牛不过一刀,溅红不过白刃,当牛已暴露出它关键的部位。难道与牛同是拼凑物的你还不能心领神会吗?
牵一发而动全身。
断其一指,心为之伤。
断其一臂,心为之恸,从此灵魂都是空了半边。
至于庖丁解牛之际。纯粹以横刀夺爱之势,宣告了造化的失败。因为他只需要一刀,他竟然只需要一刀,并无太复杂的程序,就可以将一条辛辛苦苦成长起来的生命于瞬间终结。
——以有形入有形。这是庖丁解牛的第二个原理。
前一个“有形”,指有形之刀。
后一个“有形”,指有形之牛。
有形之刀碰到有形之牛,就以实有破实有,瞬间转化为空虚。
解剖自己才能成为高手
牛已被杀,解牛则水到渠成。
牛的内体并不比它的外形复杂,庖丁沿着一条熟悉的路径推进。就成了。所谓熟悉的路径,指牛有和人完全一样的身体结构,你只需要闭了眼看一下自己的五脏六腑,就明白该怎样动手了。
你哪里是解牛。分明是解剖自己!
庖丁敢解剖自己于无形,所以他是高手。
残局中有道
我问庄子:庖丁解牛之际,他在想什么?
庄子说:他在想象有把刀,同时游弋在他体内。但他并不觉得痛,只觉得快。痛快痛快,有时是痛,有时是快,主要是快,快就不怕痛,因为再痛都只不过那么一下。因此他有了胆,下手更狠。什么是“只觉得快”?是说他的运动已快得接近临界点,当快得没法再快,他就欢乐,以自暴自弃到底的方式实现身心解放。自暴自弃到底,才能一竿子捅到底。速度使他有了安全感,因此他只需要快,只需要快干。他不在乎过程,甚至不在乎结果,他最爱的是收拾残局。想象五颜六色的一堆鲜艳的肉**在他眼前,天性好作恶的屠夫早已为世人、为自己安排好盛宴。
我说:做事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收拾残局。既不在于过程,也不在于结果。
庄子说:不错。收拾残局是最美的,庖丁解牛后,如果不能亲自打扫战场,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收拾残局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往往人一到这一步,就自动离开,那些敢于留下来打扫战场的人将会发现真正的战利品。
我说:老子引古圣人的话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所谓“垢”与“不祥”,就是残局。收拾残局的人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