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尔衮之死 > 二 北京易主沈阳宫斗(第1页)

二 北京易主沈阳宫斗(第1页)

二北京易主,沈阳宫斗

皇太极在史书中画上了句号。皇九子福临继承皇位,但接不了班,无法亲政。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晋位辅政亲王,把持大清国的军政大权。

顺治小皇帝登基半个月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辅政亲王也才半个月,大清就派遣济尔哈朗与阿济格率军出征宁远,连克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等明军哨所。一个月后,清军就还师了。此番出征,战果不大,好像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去打这么一小仗,其实,这次貌似多此一举的讨伐,意义重大,向大清军民明确宣示了一点:多尔衮指派济尔哈朗出战,两个辅政亲王,谁说了算?自然是坐镇朝中的多尔衮为正,到前线风餐露宿的济尔哈朗为副。

皇太极不仅和多尔衮是一对好搭档,和大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也是一对“伴儿”。皇太极是明天启六年(1626)当上的后金大汗,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天启七年(1627)当上的明朝皇帝,两个人身登大宝,前后只差一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皇太极甩手不干了,放下皇帝这累人的差事,走了;转过年来,明崇祯十七年(1644),朱由检明明可以从北京出逃,辗转到江南去当漂泊皇帝,但他铁了心,也不干这“苦差事”了,自己上吊了。总之,两个人,前后脚,都是在位执政十七年。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崇祯皇帝朱由检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前后相差接近二十岁,皇太极人到中年,朱由检才是少年,少年自然玩不过成年人。真正要崇祯命的是大明朝内部孕育诞生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

皇太极在狠揍大明朝的时候,大明朝内部也不消停,那就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朱由检有福当皇帝,却无福治天下。崇祯登基后。先是连发大旱蝗灾瘟疫,百姓饿死病死;辽东后金军队还踏破长城,威胁京都皇城,烧杀劫掠中原;为了抵抗后金军队,就要向百姓加征粮饷,以支撑军队战斗力。这是恶性循环,百姓在灾荒和瘟疫的伤害下,本已九死一生,又被朝廷逼粮加税,民不聊生,最终官逼民反。在陕北,叫李自成的军卒反了,他成了大明朝的掘墓人。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李自成出生在陕北米脂李继迁寨。李继迁是谁?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亲爷爷。据传,李自成是党项人的后裔。

李自成从小喜好枪马棍棒,家境贫寒,替人牧羊为生。他长大后,到官家驿站当驿卒,负责照看马匹。因为朝廷节减开支,裁撤驿站,李自成失业回家。因为还不起欠债,李自成被告到县衙。县衙将他拷上大枷锁,罚他游街,又毒打一顿,放在大太阳下暴晒,差点把其晒成人干,“将置至死”。幸好他的亲友们及时赶来,还了银钱,送了礼,才救出他。李自成够狠,杀死了债主。敢杀一人,就敢杀俩,李自成发现媳妇韩金儿和别的男人好上了,男子汉大丈夫,咽不下这口怨气,他又杀了不贞的妻子。背负两条人命,李自成逃到甘肃甘州,和侄儿李过一起投军入伍,当兵吃粮。朝廷正在招兵买马,为啥呢?

此时还是明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统率八旗铁骑,绕道蒙古,踏破长城,首次突入中原,直接来找崇祯皇帝“掰手腕”。大明朝廷紧急调遣四方兵马入京勤王,李自成所在的部队赶赴北京增援。到了榆林,上级克扣饷银,愤怒的士兵集体哗变。李自成却登高振臂一呼:“回家也是等死,不如我们投义军去!”李自成率部东渡黄河,到山西投奔起义军领袖“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因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不久,被官军包围。恰好这时候,后金军队又越过长城来中原劫掠,朝廷无奈,只好调遣包围农民军的大部分官军去抵抗后金,农民军得以逃出生天。

明崇祯九年(1636),“闯王”高迎祥进攻西安,失利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害。高迎祥的部众们投奔李自成,推举李自成为新“闯王”。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李自成取得辉煌战果,是因为明朝把精锐军队都调集到山海关外,和清军进行松锦决战去了。皇太极和李自成两面夹攻,把崇祯打得半死不活。

明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八月,皇太极升天。九月,多尔衮扶助顺治小皇帝登基。明崇祯十七年(1644)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你说崇祯愁不愁,在自己家的地盘上,生长出几个皇帝来,他这正牌皇帝咋办?同样是当皇帝,他的命怎么这么苦呢。

明崇祯十七年(1644)初,李自成大顺军东渡黄河,过山西,下直隶河北,三月十七日包围北京,以大炮轰城。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部进城。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太监们急告崇祯皇帝,他正在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跪劝皇帝投降,被崇祯一剑刺死。崇祯皇帝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哭着说:“妾跟从陛下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的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崇祯皇帝安排人送三个儿子潜逃出宫,却亲手杀死了小女儿。

京城大火四起,崇祯皇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皇帝仓皇地爬上景山,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鞋。他在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后,三十三岁的崇祯皇帝挑选了一棵歪脖树,在上面自缢身亡。

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礼葬”,在东华门外公祭,后移入佛寺。后人将崇祯皇帝葬于田贵妃墓。后人评价明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棋还没下完,对手已经换人,皇太极和崇祯皇帝离场,李自成面对棋盘残局,以为自己赢了,却不知道有个叫多尔衮的高手正在赶来,将要翻盘。李自成此前的所有努力辛劳,似乎都是在为多尔衮“打工”。

其实,李自成和崇祯皇帝决战的时候,多尔衮正在忙着巩固自己的权力。

虽然多尔衮以退为进,把小皇帝顺治抱上龙椅,挡住了豪格,自己晋位辅政亲王,但并不是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服气。他需要施展一系列手段,让大家心服口服,心里不服的,也要震得住,让他们在表面上暂时不敢乱说乱动。因此,多尔衮在议立福临继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心地斩首了支持自己登基的硕讬和阿达礼,报复代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杀鸡儆猴,做给那些反对派们看,连支持我的自己人都杀,何况你们。吓得一众人等不敢再议论新君应该是谁。我多尔衮都不继承大位,难道你们还敢再鼓动豪格?

隆冬腊月,年底时节,多尔衮召集诸王、贝勒、王公大臣会议:“和大家说个事,我这个辅政亲王的头衔,说起来有点拗口,这以后就简称吧,就叫摄政王。”

大家面面相觑,知道这是多尔衮在玩心机,从“辅”到“摄”,不仅仅是改个字那么简单,摄比辅更厉害,辅是帮忙,摄就是统领了。但是,文臣武将们纷纷说:“好好好。”只敢说好,谁敢说不好?

看到大家都赞同叫自己摄政王,多尔衮自然很高兴,于是又做了解释工作:“过去,凡属国家军政大事,都由诸王共同商讨认定再执行。现在,考虑到众说纷纭,不易决断,反误国家政务,我正式宣布撤销诸王贝勒管理三院六部事务。”皇太极兢兢业业依照大明朝创建的三院六部,多尔衮一句话就给废了。

多尔衮继续说:“我身任国政,所行事务对错与否,概由二摄政王负责。”他终于提到二摄政王,不然感觉由他一个人包揽。济尔哈朗苦笑无言,虽然自己被多尔衮称为摄政王,但还不是他说了算。

多尔衮向各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发布谕令,要他们“克矢公忠”,据实奏报,听命于摄政王,倘若徇私隐匿,当严惩不贷。他们必须领会这谕令的精神实质,即“听命于摄政王”,否则,“当严惩不贷”。

这时候,济尔哈朗站了起来,要求各衙门办理事务,凡应奏闻或记入档案者,都要先禀告多尔衮,连书写衔名也要先写多尔衮。济尔哈朗这一声明,把多尔衮推上了至尊之位,让他成为不是皇帝的“皇上”。济尔哈朗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必须明白,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因为试图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结果被努尔哈赤清除,阿敏和济尔哈朗兄弟从此小心翼翼,忍气吞声,只求自保。后来,阿敏因为分摊皇太极的权力,结果被诬陷监禁致死。现在,济尔哈朗可不敢分摊多尔衮的权力,只求免遭杀身之祸。他要公开向多尔衮和众人表示,我是听多尔衮话的,也是在告诉多尔衮,我甘愿退居在你之下,你放心了吧,满意了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