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尔衮的故事告诉我们男人 > 下部 挟制顺治皇帝(第1页)

下部 挟制顺治皇帝(第1页)

下部挟制顺治皇帝

一争位失败,转谋辅政

多尔衮和皇太极,这双好搭档,一胖一瘦,皇太极高大魁梧、肥胖富态,多尔衮瘦高纤细、健硕硬朗。按民间说法,皇太极满面红光有富贵气,多尔衮面黄肌瘦是劳碌命。蒙古投降,朝鲜依附,松锦大战让明朝元气大伤,也让多尔衮憔悴不堪。皇太极当政时的一系列成就,由他亲手提携的多尔衮完成。多尔衮忠心赤胆地辅佐他,兄弟君臣牵手互助,创建大清国,多尔衮一步步把皇太极扶上皇帝之尊,皇太极提拔多尔衮为兵马大元帅。

在多尔衮的人生上升路途中,距离最高权位,只剩下一个人的阻碍,那就是皇帝本人。历史选择了多尔衮,上天帮助多尔衮解决了这个难题。松锦之战的硝烟飘散后,清军接手锦州周边,辖治巩固这块新地盘,想以此地为依托,再向宁远和山海关推进。然而,松锦大决战的第二年,有一个“声音”悄悄钻进皇太极的耳朵里:“你这辈子的任务完成了。”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一心进取,想灭亡大明朝,自己取而代之,怎奈天不佑护他了。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也有史料说是九月二十一日),夜里亥时,大清的皇帝皇太极,突然暴死于沈阳皇城清宁宫。

皇太极死后的容颜,也非常刚毅。他在位十七年,根基很牢固,大清国军政系统所用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人。皇帝死了,总有一些受到恩惠的人真心悲恸,痛哭悼念。皇太极是多尔衮的领路人,多尔衮是真心怀念这位皇兄,但心情滋味复杂,因为与他终有杀母之仇。更重要的是,他真想自己当皇帝,做梦都想,白天睁着眼睛时更想。不走一个皇帝,哪能有新皇帝诞生。

皇太极享年五十二,他以为自己还能再活五十年,所以根本没有立太子。如果他在世时立豪格为太子,多尔衮便无法反对,反对也没有用,只有接受事实。那样的话,多尔衮别说竞争皇帝之位了,连摄政王也没有机会当。

或许是皇太极担心立长子豪格为太子,豪格会受众人妒嫉排挤,无错也给寻错,小错说成大错,直到推翻储君之位。这是有先例的,老汗王努尔哈赤先后立长子禇英和次子代善为太子,结果都被人打掉了,皇太极就是阴谋打掉储君的绝对主力队员,第一次是他裹在众人中,一起向父汗告大哥的黑状;第二次很可能是他暗中指使小福晋德因泽密告二哥和继母大妃私通,最终一箭双雕。后来,皇太极不立豪格为太子,或许是出于保护儿子的想法,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性情耿直鲁莽,不敢把儿子变成众人的靶子。总之,命运让皇太极猝不及防地死去,就是给多尔衮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多尔衮能一帆风顺地实现身登大宝的梦想吗?

先皇的梓宫停在皇宫大殿上,大清国高层集团就要开会研究谁做新皇帝,谁当大清国的新领头人了。

皇位争夺,泾渭分明,分成了两派势力:一派是战功最大、威望最高的睿亲王多尔衮,另一派是皇太极的长子、战功卓著的豪格。双方的竞争,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皇太极名下的两黄旗,受先皇惠泽多,为报皇恩,更为了保住由皇上直辖的优越地位,两黄旗大臣索尼和鳌拜等人公开扬言:“必立皇子,否则,不惜血溅当场。”这话就是讲给多尔衮听的。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支持多尔衮的,主要就是他一母所生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他们三兄弟的手里掌握着两白旗兵马。豪格呢,自己攥着从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兄弟手里夺来的正蓝旗,还有他父皇亲自统领的两黄旗支持他。这样,豪格有三个旗的兵马,似乎比多尔衮这边多一个旗的力量。其实不然,因为老汗王努尔哈赤最宠爱多铎,便把自己的御林军正白旗交给了多铎。正白旗人多势众,一旗相当于别人的两旗,两白旗加起来是六十五个牛录,支持豪格的三个旗加起来才六十一个牛录。

八旗中的另外三旗的态度很关键,那便是代善一系掌握的两红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

代善很有意思,不争大位,只求自保。在老汗王驾崩时,代善因为自己被立储失败,便放弃争位而支持弟弟皇太极。现在,皇太极身后,以代善的实力及权力,有资格争位,但他看开了,乐于放手,看别人的热闹。济尔哈朗呢,他父亲舒尔哈齐辅佐努尔哈赤打江山,但一山不容二虎,结果分庭抗礼失败。济尔哈朗没有忘记父亲和兄弟们的死亡,阿敏被皇太极打击监禁十年、委屈致死等前车之鉴,济尔哈朗知道自己的旁支身份,和当初阿敏一样不具备竞争大位的资格。故而,他只想保住自己的亲王位置和手下的镶蓝旗兵马,你们谁当皇帝,对他来说都一样。

相比于豪格,多尔衮还占据一个优势,按努尔哈赤遗留的“八王共治”规矩,年长的代善和济尔哈朗虽然排在多尔衮前面,但皇太极在世时,重用多尔衮,已经造成多尔衮的实际权力最大。皇太极一去,多尔衮的权力和影响力无人企及。因此,商议确定皇位继承人时,多尔衮就是主事人,掌握话语权。

多尔衮张罗在崇政殿召集会议,议定皇位继承人,皇宫变成了战场。这一场唇枪舌战,也硝烟弥漫,激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八旗军远征杀伐。这关系到大清国的前途和命运。当天,两黄旗的大臣们早早地来到大清门,借助自己是御林军的优势,安排将士全副武装,张弓挟矢,环立宫殿,公然以武力相威胁,随时准备兵戎相见。两白旗将士也不甘示弱,虽然不能靠前,但在远处也是摩拳擦掌,准备拼杀。

崇政殿,皇太极生前在此商议朝政,现今在这里推选新的君主。诸王大臣陆续列坐,多尔衮宣布议政开始。正黄旗头领索尼抢先发言:“先帝有皇子在,一定要立其中之一。先帝也就在地下安心了。”

索尼说立皇子,其实就是指立豪格,只不过把话说得含糊委婉了一点。索尼首先倡立皇子,给了多尔衮当头一棒,影响了局势的进展。多尔衮以严厉的口气反击:“诸王尚未发言,大臣们还没有说话的资格,你给我滚出去。”“八王共治”,议立新帝,只有八和硕贝勒才有权力,八王之外的大臣是没有发言权的,在场的除了两黄旗的大臣外,其他各旗的宗室大臣都没有参加会议。所以,多尔衮斥责索尼等人,令他们退出会场,是名正言顺的。索尼等人只好听命从事,愤愤不平又灰溜溜地退到殿外。会场上只剩下了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几位王爷。

多铎年轻气盛,方才让索尼抢了先,不禁懊悔,立马不给他人机会,站起来表明态度:“我推举睿亲王,事情明摆着,先帝一走,睿亲王就是大清国事实上的掌舵人。”多铎边说边指向睿亲王,多尔衮正稳坐排首。

阿济格立即随声附和:“我看这样最好,睿亲王最有能力当皇帝。”阿济格这一次是粗中有细,他没说多尔衮最有资格当皇帝,而是说最有能力。因为论资格,还有代善和济尔哈朗呢。大家都不吱声,都在看多尔衮的意思。

多尔衮见豪格怒目而视,大殿外的两黄旗虎视眈眈,凶相逼人,知道自己一旦答应称帝,皇宫内外就会刀光剑影,死伤无数,大清国就会走向分裂。自己想当皇帝,是为了让大清国更加强大;如果因为自己当皇帝,大清国分崩离析,蒙古和朝鲜就会背叛独立,大明朝就会白捡一个不战而胜的便宜,内乱的大清就没有力量与大明朝争天下了。

因此,多尔衮虽迫切地想当皇帝,可眼下这情形,他却不敢答应,不说当,也没说不当,犹豫不决。

多铎怕别人再提议立豪格。见多尔衮含含糊糊地不明确态度,多铎急不可耐地再次抢话说:“你若不同意,就应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在太祖的遗诏中提到过。”多铎这话,是半假又半真,他知道众人宁立豪格也不会立自己,但自己毛遂自荐一回,并不谦让掩饰,是因为自己真想当皇帝,而且为了让众人认可,他抬出当年太祖遗诏来压服大家。命运真是捉弄人,太祖努尔哈赤最喜欢多铎,如果努尔哈赤多活十年,真有可能会把大位传给多铎。

多尔衮肯定不赞同弟弟多铎当皇帝,多铎当皇帝,豪格和两黄旗一样不答应。如果多铎能当皇帝,我多尔衮就当了,哪轮得到你。多尔衮知道别人也不会同意多铎当皇帝。这时,他灵机一动,借多铎的话,既否定多铎,又旁敲侧击地打击豪格:“肃亲王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中提到过,不只有你的名字。”

多尔衮一语双关,言外之意,并不是太祖遗诏中提到名字就可即位,既然你多铎不能这样做,那么豪格也不能以此说事。

多铎明知自己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皇位只能在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中选一个,但为了帮助哥哥多尔衮,多铎故意搅局,就是不让豪格说话。他带动众人转移目标,看着代善说:“不立我可以,若论长,当立礼亲王。”

代善原本不想说话,现在不得不说了:“太祖身后,我们共举先皇,如今先皇五十有余,不幸而去,我已老迈,六十岁的人,岂能接五十岁人的班?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大清国之福。不然的话,豪格是先帝之长子,当承继大统。”

代善毕竟是老资格的大王,不说则已,一说就话里藏锋,又很圆滑。他首先说自己不想当皇帝,而且不仅是现在不想当,当初,皇太极的大位就是自己让出去的,然后又说睿亲王可以当皇帝,最后又说豪格应当承继大统。什么意思?这就是说最应该当皇帝的是豪格。一直没有人提名豪格,这回,老代善明确提名豪格了。

代善为什么不太想让多尔衮当皇帝呢?是因为当初多尔衮的母亲偷偷给他送好吃的,惹得老汗王发怒,让他失去储君之位吗?其实,代善的这个小心思,主要还是缘于多尔衮这十几年来的火箭式上升,他太咄咄逼人了,虽然在名分上,多尔衮排在代善后面,但多尔衮的实权已经超越代善。这让代善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代善一点都不妒嫉,也就不是正常人了。代善不想争皇位,但并非不想保留自己的权威,倘若多尔衮当皇帝,代善觉得自己的威望会被挤压得更加边缘化,如果豪格当皇帝,自己作为大伯,无形中会保有更大的分量。

豪格期待多时了,终于有人提议自己当皇帝了。但是,他还是有所忌惮一点,毕竟一直以来睿亲王的职权都高于自己,睿亲王都没敢答应当皇帝,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假意谦让一下,便客气地说:“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大任?”

多铎立马接过话茬儿:“你不当正好,本来也没想立你。你说得对,你的确福小德薄,没有当皇帝的洪福。”

多铎敢于这样说话,不仅仅因为他的王位排在豪格前面,而且还因为他是豪格的叔叔。在座诸王,豪格年纪不是最小,但辈分最小,其他人不是他的大伯就是他的叔叔。虽然他因为年龄长,上阵立功比多尔衮和多铎早,但其他人都可以尊长身份从话语上压制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