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平叛各地,征讨漠北蒙古
多尔衮一意孤行,强制推行“剃发令”,惹起了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清浪潮,影响了一大批已经降清的明朝将士,他们也是汉人,也要被剃头,心里也反对,从而促使正规军倒戈抗清,他们的战斗力,自然比普通民众组成的义军更有力量。他们重新回归各个南明后续政权,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残部遥相响应,互相声援。在这一波抗清运动中,声势较大的有江西的金声桓和王得仁、广东的李成栋以及山西的姜瓖等。
顺治五年(1648)正月二十七日,江西提督金声桓和副将王得仁倒戈,举兵抗清。
金声桓,早年为盗贼,江湖绰号“一斗粟”,后来接受招安,投入左良玉带领的明朝官军中,镇压农民起义军,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由从二品都督同知晋升为正二品总兵官。清军入关,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左良玉从武昌起兵,沿江东下,赴南京“清君侧”,声讨权臣马士英。左良玉死于途中,其子左梦庚降清,金声桓随左梦庚归顺,任清廷江西总兵,驻守南昌,后奉命向南进军,攻克吉安,围困赣州孤城。半年后,金声桓指挥的清军攻占赣州后,南明六千守城将士殉国。清军屠城,大约二十万军民被杀,史称“赣州之屠”。
清廷以金声桓之功,改任他为提督江西军务总兵官。金声桓自以为未费满洲一斗粮,孤军就收复了十三府、七十二县,让数千里地归于新朝,从清军入关后,还没有谁功高于他,希望在论功行赏时,能够被封个王侯之爵。结果清朝只给了金声桓一个副总兵兼提督江西军务的官衔,副将王得仁只得了个把总之职,比原来在明朝时的官衔还低。他们大失所望,愤懑不平。
这是因为多尔衮对这些手握重兵的明朝降将一直存有戒心,觉得他们大多是投机归顺,并非是心悦诚服地投降,所以不敢加以重用,还派人监视和节制他们。
当各地抗清义军四起,向清廷低头苟且三年之久的金声桓和王得仁一商量:“干吧!”大事总是起于小缘由。有一天,巡按董学成放肆地向王得仁索要一个歌妓,因为王得仁没有立即答应,董学成便在衙门里拍桌子大骂道:“我可以让王得仁的老婆陪我睡觉,何况一个歌妓?”王得仁听说后按剑而起,大叫:“我做贼二十年,却也知道男女之别,人间大伦,安能跪伏于猪狗之辈以求苟活?”于是提剑跑到董学成的府第,将董砍成碎泥,然后去找金声桓,逼金声桓摊牌。他们又杀掉了巡抚章于天,然后邀请家在南昌、告老还乡的明朝大学士姜曰广一同起事,谎称“奉诏”,宣布反清复明。
金声桓久经战阵,骁勇异常,率军攻下九江、饶州、南康诸地。
永历政权得知金声桓在江西反清,高兴得立刻把其视为可依靠的力量,不再计较金声桓代表清朝杀害明朝军民的血债。
南明弘光政权失败后,明朝两广总督丁魁楚和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明神宗之孙、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1646年为永历元年。
金声桓等人缺乏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不敢顺长江出击,占据江淮心脏地带,那里对清廷更有战略威胁。金声桓为求稳妥自安,由九江回师,固守江西地盘,率兵包围赣州。金声桓再攻赣州,这一次,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了七十余天,给了清军喘息时机。
多尔衮对金声桓的反叛极为重视,江西的战略地位重要,若是与湖南、广西及云贵地区坚持抗清的南明政权和农民军连成一片,往来策应,局势就变了,可以顺江而下直抵南京,势必威胁瓦解清朝在江南各省的统治。多尔衮急忙任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与固山额真何洛会一起统兵,征讨金声桓。清军出安庆,渡长江,进占九江等地,围攻南昌。这是一招围魏救赵之计。金声桓从赣州撤兵,保卫南昌。南昌城下,清军势众,金声桓派人向湖南的何腾蛟求救。何腾蛟是抗清英雄,但这一次并没有前往江西救援。南昌城中粮草枯竭,吉安守将派来的送粮船亦为清军截获。
永历朝廷闻讯,派广东李成栋所部赴援。
在江西金声桓反清两个多月后,顺治五年(1648),四月初十,广东提督李成栋大力响应,倒戈抗清。
李成栋相比金声桓,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在乱世中浮沉的怪胎。李成栋起初参加了农民起义,长期跟随李自成的部将高杰。后来,随高杰投降明朝,剿杀义军。在弘光政权下,李成栋任徐州总兵。后来,高杰在睢州被许定国刺杀。清兵南下时,李成栋“奉”高杰的妻子邢氏投降了清朝,因功被封赏为吴凇总兵。其后,清廷李总兵制造了人神共愤的“嘉定三屠”。
嘉定人民因反“剃头令”起兵抗清后,李成栋领兵五千赶来讨伐。“尸骸乱下,一望无际”,一幅人间地狱图。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全家被杀个精光,血流成渠,积尸成丘。其后,李成栋放火焚尸。
李成栋共实施了三次大屠杀,持续两个月之久,据传有十万余人遇害。
经过如此残酷的“嘉定三屠”,江南大部分地区开始剃发,违心地做大清顺民。血海尸山,终于使反抗的烈焰渐趋熄灭,李成栋也因此“赫赫”功劳,被提拔为江南巡抚。单凭这臭名昭著的“嘉定三屠”,李成栋就可“史册留名”了,然而还不够,不久,清廷又调遣李成栋去福州,平灭另一个由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建立的南明政权。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生于南阳。朱聿键是个苦命皇帝,因为他爷爷不喜欢他爸爸,自小跟着父亲在囚房中度过了十六年,后来在朝廷的恩旨下袭封唐王。皇太极攻打北京时,朱聿键报国心切,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北上勤王,中途和“贼兵”交手,互有胜负。由于明成祖朱棣是以藩王身份反叛得的天下,故而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藩王可以在王府内**吃喝,醉生梦死,唯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崇祯帝大怒,派锦衣卫把朱聿键逮进凤阳皇室监狱,又关押了八年多。这位“金枝玉叶”真是倒霉,活到四十多岁的年纪,在囚牢里度过的岁月倒有二十四年之久。
弘光帝继位,朱聿键才被放出来。朱聿键刚刚走到杭州,短命的弘光朝便覆灭了。另一个明朝宗室潞王在众人的推戴下于杭州自称“监国”(代理皇帝),三天后,清军杀到,号称贤德、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潞王朱常淓与属下没做任何抵抗,便向清军献城投降。
此前一天,朱聿键刚刚离开杭州,黄道周等明臣便劝朱聿键监国。在郑芝龙家族的拥护下,朱聿键在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市)称监国,二十天后,在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登基大典,“大风雾起,拔木扬沙”,坐骑受惊,玉玺摔落,碰坏一角。虽然兆征不祥,隆武帝朱聿键还是很有平复天下的决心,锐意恢复。隆武帝虽有宏图大志,但却一直被郑氏集团架空。
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家族,本是航海世家。十七世纪,世界航海兴起,明朝却搞海禁,郑芝龙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将商船改作战船,于明崇祯六年(1633)在金门岛料罗湾海战击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舰队。郑芝龙重建以中国人为主导的东亚海上秩序,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二百年后,重夺海上主导权,成为西太平洋的唯一霸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郑芝龙为其子郑成功留下了强大的海上基业,郑成功以此为资本抗清,在南京兵败后,以海上武力成功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
李成栋“率领”清军逼近福建。隆武帝声言亲自北伐,携数千明兵“御驾亲征”,摆脱了郑氏兄弟的操纵。隆武帝到汀州,有大队身穿明军军服的人叩城门,声言护驾。城门一开,原来都是李成栋派出的清军。隆武帝闻乱惊起,持刀刚入府堂,为清军乱箭射杀,同时遇难的还有其皇后曾氏和不满月的皇子。将隆武帝一家三口的人头献上后,李成栋更得清廷的垂青,随后驻军福州。
再说郑芝龙,因为李成栋所率的清军兵锋过盛,郑芝龙自知不敌,便坐待清军来捕。以前,郑芝龙曾经以船队自立门户于海上,后来归顺明朝;当时他完全可以和儿子郑成功一起弃岸出海。清军是马上骁勇,只能望洋兴叹。郑芝龙坐以待毙,或许是因为人到中年,对长久漂泊于波涛中的生活厌倦了,不愿逃亡。郑成功劝父亲出逃未果。郑芝龙在名义上是南明的福建大总管,被李成栋押往北京请赏。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城破后自缢殉节。身负国恨家仇,郑成功率领水军矢志抗清。
多尔衮请洪承畴劝降郑芝龙,然后亲自召见郑芝龙,好言劝慰,把郑芝龙编入汉军正红旗,为清廷效力。郑芝龙修书招降旧部,唯有儿子郑成功坚决不降。
清顺治十一年(1654)十二月,郑成功攻漳州,各县望风起事。清廷怒囚郑芝龙,在其降清十余年后,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北京菜市口。
郑成功收复台湾,成就千古英名。郑芝龙降清,则留下耻辱污名。
虽然李成栋俘杀南明二帝,为清廷立下了大功,却仅被任命为广东提督,佟养甲反被任命为第一任两广总督,再看清军旗人飞扬跋扈,轻蔑汉人将士,连在八旗军中地位低下的马夫,都敢顶撞羞辱南明降将,李成栋对此非常不满。佟养甲为安抚李成栋,向朝廷上表,将李成栋居住在吴凇的家属(实为人质)接往广州。没想到弄巧成拙,这为李成栋翻脸叛清解除了后顾之忧。
听到金声桓和副将王得仁在南昌起事,李成栋率部在广州校场闹饷哗变,宣告投奔南明,并奉永历帝朱由榔为主。佟养甲见机行事,为保全性命,假意蓄发,跟随李成栋归降南明。永历帝求兵若渴,不在意李成栋此前的血债,反而觉得是能打的将军来了,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好!”永历帝封李成栋为广昌侯,后加封为惠国公,封佟养甲为襄平伯。
江西战事吃紧,永历帝派遣李成栋率部支援。李成栋胁迫佟养甲一同北上。佟养甲跟驻防在赣州的清军主帅暗地里书信往来,愿为内应,结果书信被李成栋的部下截获。李成栋养子李元胤预先在佟养甲乘坐的船必经之处设下伏兵,擒杀了佟养甲,又把佟养甲的亲信全部处斩。佟养甲死后,隶属佟养甲的三千八旗兵,被李成栋以“犒师”为名,骗到梧州城内,以发饷为由解除武装,全部处决,一个不留。
李成栋的反叛极大地影响了战局。然而,南明永历朝廷虚有其名,无人能统筹全局做出相应的决策,各地实力派自行其是,结果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
在南方,江西的金声桓和广州的李成栋带兵反清,湖南和广西的永历皇帝与何腾蛟带领大顺军余部抗清,这些已经让清廷焦头烂额。让摄政王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在北方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大同总兵姜瓖也反了,而且还带动山西和陕西两省各地纷纷举兵,抗清烽火比南方更猛烈。
当时,多尔衮曾想通过给顺治帝联姻来控制蒙古人,派阿济格前去求婚。阿济格一行途经大同时,发现这里的女人非常漂亮,便**妇女,无恶不作,其中一个有身份的女子在出嫁时,也被阿济格的随从劫走糟蹋了。姜瓖作为本地的最高军政首脑,听说此事后,向阿济格表示不满,要求交出新娘并制止此类事情再发生。阿济格是粗鲁之将,再加上占领者的骄横,不但不听姜瓖申诉,反而把他轰出门外。这使姜瓖极其恼怒,对清朝统治者“崇满抑汉”的政策无比愤慨。
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犯边。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召开会议,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等将领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
此时恰逢南方江西金声桓和广东李成栋起兵反清,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甚深,姜瓖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将对自己不利。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又奉命征集粮草,急如星火,百姓怨声载道。
十二月初三,姜瓖乘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粮草的机会,突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冠服”,自称兴汉大将军,公开升起了反清归明的旗帜。耿焞逃往阳和,家属被姜瓖处死。阿济格闻讯,连夜进兵,于初四到达大同城下。姜瓖迅速“飞檄安官,朔(州)、浑(源)一带俱受伪札”。阿济格在十二月的报告中说:“叛者不止大同,其附近十一城皆叛。”山西各地的汉族官绅纷纷响应,声势甚大,以大同为核心,姜瓖联合三省十余支武装力量,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
这些已经降清的前明将士再次反叛,完全是被多尔衮、阿济格等人的政策给逼反的。
多尔衮心焦冒火,江西反清,广东反清,都没有山西反清那么触痛他,大同离北京太近了,两者相距七百多里地,按照正常行军速度六七天就能杀到,急行军能缩短到四天之内。要是让姜瓖和附和者们成了气候,就会发兵威胁北京。多尔衮咬牙跺脚,必须赶快平叛,以免乱得不可收拾。多尔衮是真的担心了,因为眼前和以往所有战局不同,八旗劲旅人马太少,以前无论在关外,还是在关内,都是合兵一处,是一股洪流,势不可当。现在,真正的八旗将士不足二十万,却分散到全国各地,清军虽然人数众多,如果新投附后的汉人将士都反了,八旗还真控制不了局面。大同姜瓖反清,让常胜将军多尔衮感到害怕了。
多尔衮最初企图采取招抚的手段来解决姜瓖。十二月初十,他派使者向姜瓖解释阿济格等领兵往大同是解决北方蒙古问题,并不是针对你姜瓖,故意把姜瓖起兵反清说成只是误解了朝廷的意图,给其下台阶的机会,接着宣布若能悔罪归诚,将“照旧恩养”。然而,姜瓖不可能回心转意,反清之后再图归顺好比覆水难收,前途更不堪设想。因此,他对多尔衮的安抚置之不理。多尔衮见解释无效,决心武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