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皇太后爱惜地搂着儿子,抢过话头:“对,到了北京,皇上就长大了!”
整整颠簸了一个月,清朝君主臣民才到达北京。
九月十八日,顺治帝抵达通州。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将士们在此恭迎圣驾。
福临再小,也是皇上;多尔衮功劳再大,也是臣仆。迁都行程,走到哪里了,在哪里驻营,每天都会有探马飞报,往来穿梭。多尔衮甚至想过:“安排一伙自己人,挑选精悍的刺客,在半路刺杀小皇上,宰了他,皇上没了,我自然就应该当皇帝了。”近一年前,在沈阳老家,皇太极驾崩的时候,多尔衮想当皇帝,感觉控制不了局势,现在,经过山海关大战,入驻北京,自己功高震主,想当皇帝,比先前更有把握了。但是,多尔衮通盘考量,然后带着大清诸王和归降的前明大臣们,远迎顺治小皇帝,给众人一副满满的诚意,做足了面子,仿佛摄政王死心塌地辅佐小皇上。多尔衮明白:“所有人都会看出我时刻可以杀了小皇上,自立为帝。有好多人就盼着我这样做呢。向着我的这样想,打算跟着我借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反对我的也这样想,打算看我废君自立,看我的笑话,成为一个坏人,留下千古骂名。”
圣母皇太后看到多尔衮前来远迎,又担忧,又感动:感动的是这么崇高的摄政王能放下架子,来伺候小皇上;担忧的是摄政王这么隆重对待小皇上,是不是有什么暗藏的阴谋?
小福临高兴地呼喊:“十四叔!”
多尔衮作笑下马,跪下施礼:“陛下!太后!”
圣母皇太后连忙说:“摄政王,快起来吧。”
夜宿通州,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和代善等人举杯欢庆,大家一致称赞摄政王山海关大胜之功。多尔衮也不客气,一杯杯化作迟来的庆功酒。圣母皇太后悄悄嘱告儿子:“皇上,你要赏赐摄政王一杯御酒。”
多尔衮醉了。
圣母皇太后忐忑不安,强作欢颜。
豪格闷闷不乐,山海关大胜,大清攻进北京,他高兴,但功劳都是多尔衮的,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寸功未立。他不肯喝为多尔衮祝捷的庆功酒。豪格冷眼作笑,这才哪儿到哪儿?我看你多尔衮还有几步走?如果你敢对皇上不利,我就跟你拼个你死我活。
第二天,九月十九日,朝霞满天,车驾再起,摄政王成了顺治皇帝的护卫,骑马随行。
当天下午,圣母皇太后和顺治帝看到了高大的北京城墙和城楼,多尔衮陪同他们从正阳门入宫。将顺治帝福临、满朝文武官吏、后宫嫔妃等迁至北京,以北京为首都,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这是多尔衮的巨大功绩。
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的总导演下,满朝文武官员积极地做好了新皇帝登基的筹备,顺治帝再次举行了登基大典,真正地君临天下。
皇帝登基大礼,不许女人参与。当圣母皇太后看到儿子福临被仪礼官员引导着走出她的视线时,她一时特别惶惶,揪心地痛楚,只要福临不在她手中,眼睛照看不到,她就不放心;现在,福临就是她的**,当皇上好是好,但是太危险啦!
多尔衮同样痛苦,年仅六岁的小福临,洪福齐天,相隔一年,两次登基,自己三十出头了,却连一次登基的福分也没有。作为摄政王,他必须在场,但他觉得其他人都看出来了,他脸上的笑是苦涩的笑,他内心极为苦楚。这时候,多尔衮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
多尔衮陪同顺治小皇帝亲诣南郊,告祭天地,上香、行礼。多尔衮微微闭上眼睛,他觉得是自己在告祭天地,登基称帝的人,应该是他。
献玉帛、献爵、读祝、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焚祝帛、授御宝、迎神、送神等,一系列烦琐的登基仪式,都是多尔衮的骄傲:“大清君临北京,雄视天下,是我的大功劳。”也都是多尔衮扎心般的痛苦,“打天下的是我,坐天下的不是我”。
登基大典是人世间所有嘉礼中最重要的典礼。但是,顺治皇帝的登基仪式比较简单。一是因为顺治在关外已经称过帝,到北京,在紫禁城再行登基典礼,主要是做给汉人百官们看的:这就是你们的新皇帝。紫禁城大部分被李自成焚毁,尚未修复,所以只能在皇极门(太和门)举行仪式。行礼时,年幼的顺治坐在临时设置的宝座上,满族诸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王公等立于内金水桥北,汉人文武百官立于桥南。王公跪呈贺表,大学士宣读表文后,群臣行三跪九叩礼。礼毕,礼成。
福临即皇帝位,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
摄政王多尔衮保驾护航,福临正式代天受命,成为新朝天子。顺治在沈阳,是小皇帝;到了北京,就是“大”皇帝。天下江山,又一次换了新主人。
新皇初登大宝,遍封群臣。福临帝虽然年幼,但有人替他安排这些,当然就是以多尔衮为主。鉴于叔父多尔衮的功绩,顺治皇帝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大殿内,钟鼓齐鸣,百官拜贺。其实,是多尔衮自己在摄政王前面加上了“叔父”二字。因为实在是不能把他称为皇帝多尔衮,只好给摄政王再加码,也算升官晋爵。
十月初十,顺治皇帝在皇极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清朝将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正式表明了逐鹿中原的决心、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清廷在颁布即位诏的同时,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颁赐册宝,并赠给他在帽顶上嵌着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帽顶,黑狐皮大衣一件,黄金万两,白银十万两,缎万匹,鞍马十匹,马九十匹,骆驼十峰,明确了他和诸王公贵族不同的特殊地位。册文中有假托顺治的话:“我皇考上宾之时,宗室诸王人人觊觎,有援立叔父之谋,叔父坚誓不允。”“将宗室不轨者,尽行处分。”“叔父又帅(率)领大军入山海关,破贼兵二十万,遂取燕京,抚定中夏,迎朕来京膺受大宝。此皆周公所未有,而叔父过之。”
十月十三日,顺治加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不叫摄政王,赐黄金千两,白银万两。另外,多尔衮开恩,复豪格亲王爵。其他有功之臣都有封赏。这些册封都是在多尔衮的授意和主持下操办的,各王受尊程度均有逊于多尔衮,从赏赐的数目来看也有相当的差距。从此,多尔衮高居于诸王大臣之上,为之后把持皇权、处理军国要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清廷以摄政王功业最高,又命令礼部把多尔衮开国之功勋刻于碑上,以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