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尔衮和孝庄是怎么回事 > 四 大胜山海关(第1页)

四 大胜山海关(第1页)

四大胜山海关

有人说,借清军打败李自成的想法,出自吴三桂的上级领导蓟辽总督王永吉,吴三桂只是执行者。但是,到清军营帐,跪在多尔衮面前剃发请降的是吴三桂。再者,山海关大战还没开打,王永吉一看形势逼人,就带领身边亲兵三十骑,离开了是非之地,南下投靠南京的大明朝残余势力了。

我们再重新回顾这一系列大事记的时间点:

三月初五,崇祯皇帝赐封宁远守将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放弃宁远,火速入京勤王,抵挡杀气腾腾扑向京城的李自成。

三月十六日,吴三桂慢腾腾地到达山海关。

三月十七日,吴三桂带兵赴京。

三月十九日,明朝崇祯皇帝自杀殉国。

三月二十三日,王永吉带兵勤王至天津蓟州盘山,知晓京都陷落。

三月二十八日,吴三桂始知京城陷落,崇祯皇帝自杀殉国。

四月初一,王永吉和吴三桂退兵山海关,凭险寻求自保。这一天,在沈阳,清廷内部政治斗争仍然激烈,何洛会讦告豪格背地里诅咒多尔衮为病秧子。多尔衮以雷霆手段,杀了豪格的几位心腹爱将;小皇帝福临哭闹保大哥,多尔衮才饶了豪格一命,但剥夺了他的王位,将他贬为庶人。

四月初四,范文程给多尔衮上书,建议以义军姿态入关,争夺天下。

四月初五,吴三桂被李自成派来的唐通说服,决定归顺李自成,把山海关防卫交给唐通,吴三桂进京朝见新主。半路上,他遇到从京城逃出来的家人,得知父亲被拘押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于是怒而反悔,返回山海关,打跑了唐通。

四月初九,多尔衮率大军从沈阳出征。

四月十一日,李自成派人带着吴三桂父亲吴襄手书和大量金银财宝,再赴山海关劝降吴三桂。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领兵十万,出征山海关,力图以大兵压境之势促使吴三桂归顺。因为对吴三桂抱有归顺的期待,所以李自成大军缓慢行进,三四天的路程,走了整整八天。从李自成攻克北京,到山海关大战,整整一个月时间,如果他不在京城滞留,而是以战略眼光迅速进兵,在多尔衮赶到前,李自成早占领山海关了。历史将会改写。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在向京城北部的长城进军途中,接到吴三桂的借兵求助信。

吴三桂的信使杨珅向多尔衮呈上求援书信:“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今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吴三桂以明朝旧臣的身份,代表明朝与清廷谈判,称清为“北朝”,并且许诺“裂土以酬”,请求清廷出兵帮助灭掉李自成。此时的吴三桂是个精明的投机者,以大明朝继承者自居,甚至幻想通过自己的设计,让大清与大顺火拼,然后他渔翁得利,乘机恢复大明江山。

多尔衮看罢吴三桂的求援书,猛地一拍大腿,真是喜从天降,此乃天赐良机。但是,多尔衮明白,吴三桂所谓的“泣血求助”,是向清借兵而不是归降,只是“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给钱财,舍土地而已;并且要求清军直入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关等地)、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却不许从山海关合兵进京。看来吴三桂对老对手大清朝存有戒心。多尔衮感到进退两难,便向熟知关内情况的洪承畴征询意见。洪承畴向多尔衮献策说:“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如今宜选派先遗官宣布王令,说明此次出征,旨在扫除乱逆,期于灭贼,凡有抗拒者必加诛戮。而绝无屠杀无辜、焚烧房舍、掠夺财物之意。并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升一级,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报者,城破之日,诛杀官吏,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将破格封赏。(流寇)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取捷径直逼京师,贼走则即行追剿,倘若仍据京城拒战于我,则伐之更易。”

洪承畴和农民军是老对手,他的功名就建立在剿讨农民军上,因此他对打败农民军有十足的胜算。曾是明朝重臣的他,既为崇祯皇帝殉国而悲伤难过,又想依赖清朝大军重击农民军,再次打垮李自成,既可为大明朝廷和朱氏皇家报仇雪恨,也可以为自己新效忠的大清尽一份心力。多尔衮一听,洪承畴和范文程是一个论调,就是此次进兵中原,一定要做义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抢劫财物、伤害百姓。但是,多尔衮又犯疑:“洪承畴为什么想放弃与吴三桂合作?”洪承畴的想法是,吴三桂在信中流露的意思是借兵而非降。他主动与清军联系,原因在于明朝已经灭亡,他是将军,并非皇帝,必须找一朝廷做依靠,手下大军才有生存保障。他如果仰仗兵马自立为帝,那么,大清和大顺农民军,必定双双攻击他,岂能容他?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大明朝最精锐的正规军,战斗力最强,洪承畴还想为大明朝留下一点资本,让清军直接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就腾不出手来攻击山海关了。洪承畴又想:“我是战败被俘无奈降清的,而吴三桂倘若与清朝合兵,然后归顺,那么,人家手里带来几万兵马,在资格本钱上,就强于我了,我还能在大清朝廷上保住位置吗?”

各人谋事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多尔衮却想利用吴三桂求助这个大好时机,迅速进关。多尔衮决定改变原先取道内蒙古,由密云进攻北京的计划,转而由义州南下,直趋山海关,迫使吴三桂投降,控制关镇战略要地。同时,他又派学士詹霸、来衮赴锦州召汉军带上红衣大炮向山海关进发,又派其妻弟拜然与郭云龙去山海关探听虚实,留杨珅在清军营中做人质。

四月十六日,多尔衮派使臣复书吴三桂,明确要求吴三桂归降大清。信上说:“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及伯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也!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河山之永也。”此书实际上是多尔衮对吴三桂的招降书,他想让吴三桂明明白白地表示归顺,别想走其他道路。

多尔衮率领大军驻扎在半路上,盼望着,盼望着,盼范文程快点到来。范文程日益被倚重,已经成为清军的军师。范文程虽病但仍快马加鞭,一路上已经对当前的形势有了具体的研判。听说范文程到了,多尔衮大喜,好像只要范文程来了,自己就有办法了。十万大军,不能总是停步驻足,到底是向前进,攻打北京,还是折向山海关?多尔衮犹豫徘徊,难以决断。多尔衮对阿济格、多铎说:“吾尝三围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过人者。今统大众亲至,得毋乘战胜精甲,有窥辽之意乎?不如分兵固守四境,以观动静。”三人“咸有惧色,遂顿兵不进”。正是在这犹豫不决的紧急关头,范文程顾不得鞍马劳顿,抢步进帐,拜见多尔衮。

范文程身处东北,却像看到了李自成农民军的样子,非常准确地指出了李自成的三个错误:弑君灭国,刑辱权贵,劫掠百姓。范文程用一个想法,两次建议摄政王多尔衮,给他指明了方向,分析得条理清晰,上一次说,清军不再杀戮劫掠,能打败明军,争夺天下;这一回又说,清军一定能打败李自成农民军,但必须“禁杀掠,收人心”,只有这样做,才是胜利的保证。多尔衮明白了范文程的话,也认可他所讲的:以往,清军入塞,攻击中原,其实都是祸害,明朝百姓对清军怕得要命,恨得要死,生吞活剥他们都不解气;现在,在明朝官民心中,李自成是贼寇,那么,清军要扮演好人、英雄的角色,演好了,清军就能成为占有天下江山的主角。努尔哈赤父子,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冲杀攻伐?就是为了扩大地盘,争天下,打江山。如今,做了那么久的坏人,只要这一回伪装成好人,就可能成大业,那就尝试赌一次,搏一把。范文程坚定了多尔衮进军的决心和战胜李自成的信心。既然吴三桂与李自成不是一条心,想联合清军对付农民军,多尔衮决计乘机逼迫吴三桂明确投降,于是开动大军,奔赴山海关。多尔衮很自信:“如果吴三桂还是三心二意,那么在我大清和李自成农民军的双层挤压下,他必灰飞烟灭。不想被碾死,吴三桂只有降我大清一条路。”

四月十七日,王永吉把山海关事务全部留给吴三桂,自己抽身而退,走为上,回到了老家高邮。有人以此评说王永吉是在观望事态发展,为自己预留退路。借兵事成,虽不居首功,而决策之功不可泯;借兵事败,则不任其咎,自有吴三桂做替罪羊。只借兵,不投降,这是王永吉和吴三桂的美好梦想。离开山海关的王永吉可以坚持这个梦想,但留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如果不投降,就会被李自成灭掉。

四月十九日,探马一道道飞报吴三桂,李自成军的行程,一日日逼近山海关。吴三桂惊恐万分,加紧备战的同时,他自知依靠自己的力量,山海关难保,既然决心与李自成为敌,除了向多尔衮称降让步,请求他火速救援外,别无他法。吴三桂派郭云龙、孙文焕携第二封借兵信出关,驰送多尔衮。信中,对多尔衮的诱降之意没有直接回复,故意忽略,而是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同时,吴三桂传檄李自成曰:“闯贼李自成以么麽小丑,**秽神京。日色无光,妖氛吐焰。杀我帝后,刑我缙绅,辱我士民,掠我财物??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诚志所孚,顺能克逆;义兵所向,一以当十。”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大军前锋已经到达山海关城下。此时,多尔衮率领大军刚刚到达锦西连山驿。这时,他收到了吴三桂使臣郭云龙、孙文焕递交的第二封信:“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救民伐暴,扶弱除强,义声震天地??三桂承王谕,即发精兵于山海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贼亲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安民,所发檄文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还说,“贼兵已朝夕且急,愿如约,促兵以救”。

对同一件事,这时候,就会出现各自有利于自己的理解。吴三桂信中说“愿如约”,应该是指“裂土以酬”,而多尔衮理解为吴三桂接受“晋为藩王”的条件了。此时,李自成和多尔衮对吴三桂形成三角关系:双双劝降,却互不信任彼此。吴三桂其实是在走钢丝,两边受夹板气,然而在两大势力中间玩火,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如果说吴三桂仅仅是为了陈圆圆而对抗李自成,这理由只是表面的,更何况陈圆圆并不是吴三桂青梅竹马的原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赌上一家几十口人做筹码吗?说到底,深层次原因还是吴三桂作为大明官军精锐,骨子里有点瞧不起李自成农民军,内心里总觉得有点不服气,而对清军,吴三桂是真心佩服,又恨又怕,魂灵颤抖,骨头发酥。有句老话说:“宁舍外鬼,不与家奴。”李自成这边是家仇,多尔衮这边是国恨。吴三桂最初绝对不愿意也不想降清,他只是想利用清军。但多尔衮也是奸雄,岂是吴三桂能玩得了的,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玩进去了。事态的发展,不按他设想的剧本演出,结局出乎他的意料:借兵逐贼,让他们两败俱伤,自己作为第三方胜出的设想破灭了,“渔翁得利”变成了自己无奈被迫当汉奸,渔翁掉河里淹死了。

想当初,吴三桂口中的“借兵”是指明让清军绕过山海关,仍走中协、西协,结果却是多尔衮改变原军的中协西协进军路线,直奔吴三桂守卫的山海关而来。多尔衮的回信,没有答应吴三桂“借兵”的要求,反而叫他“来归”,也就是投降。吴三桂作为明朝大臣,投降跟自己连年交战你死我活的大清,心理上一下子转不过这个弯来,谁愿意背上骂名呢?面对李自成犹犹豫豫却轰轰隆隆而来,吴三桂只好给多尔衮发出第二封信,只好请求清军“直入山海”。多尔衮对来信中“愿如约”这三个字理解为:吴三桂虽然没有明说,但愿意降清。李自成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清军已经出兵,还盼望着吴三桂能够不战而屈呢。多尔衮从吴三桂的来信中看出山海关军情紧急,如果吴三桂被李自成打败,山海关被农民军攻占,其后果将对清军极为不利。因此,他立即传令全军,人不卸甲,马不离鞍,置人马饥渴于不顾,统领大军,一昼夜驰行二百里,二十一日越过宁远,急扑山海关。多尔衮和将士们一样劳苦,日夜疾行。他冷笑道:“吴三桂,你必须与我合伙打败李自成,你降不降,已由不得你了。”

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晨,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不见吴三桂来投降,迎接他们的却是城关上全副武装的宁远辽兵。闯王李自成依然踌躇满志,胜算在握,信心十足,轻蔑地想:“小小吴三桂,在关外称霸惯了,不打一打,他不服。我一打,他就会投降。小兔崽子,跑不了你。”李自成一面排兵布阵,一面把随军带来的吴襄请到阵前,叫他致书儿子吴三桂,最后一次劝降他。吴三桂断然拒绝,大义凛然地宣称:“父亲叛国投贼,既然不能成为忠臣,三桂也难成孝子,自今日起,三桂与父决裂。如果父亲不早日图反,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三桂也不顾。”好一个铁石心肠的吴三桂,俨然一个匡扶社稷、力挽狂澜、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李自成碰了硬钉子,心头扎出了血,一腔幻想彻底破灭,不由得恼羞成怒:“攻城!”

这时候,多尔衮率领清军已经到达山海关东十五里处,隐隐约约可以听见山海关这边的炮声。此时,多尔衮忽然对吴三桂和李自成产生了疑虑:“他们都是汉人,自己一旦出现,两方汉人兵马会不会合起伙来打击我们?”他想要弄稳妥了,故而停驻不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