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汴京城复原图 > 第十三章 春耕谋定后动(第2页)

第十三章 春耕谋定后动(第2页)

清晨,薄雾如纱。改进后的耧车被抬到田头,周老丈亲自扶耧,几个精壮后生在前牵牛。金色的粟种顺着导种管滑落,在新翻的泥土中埋下来年的希望。

与此同时,麦区的田地里,几位雇工按照林静的指导,正在小心翼翼地播下粒粒饱满的豆种。每一个动作都格外慎重,仿佛种下的是一个个待解的谜题。

就在粟区粟种落土、麦区豆种入田后不久,一骑快马踏着初春的泥泞,来到了白杨村。来者正是盐铁司胄案的冯纶孔目。他此行轻车简从,名义上是巡察左近官田水利,实则是奉了赵相之命,亲眼来看看这程氏兄妹究竟在弄什么玄虚。

闻讯赶来的陈启明与林静,在田边小院迎上了冯纶。

“冯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陈启明拱手行礼,态度不卑不亢。

冯纶翻身下马,目光锐利地扫过整齐的田垄、新修的沟渠,最后落在院角那台样式新颖的耧车上。“程司吏,程娘子,不必多礼。听闻二位在这白杨村大有作为,冯某顺路,特来见识一番。”他语气平淡,却带着明显的审视意味。

林静适时上前,简单介绍了改良耧车在控制播量、均匀深浅上的优势,并请雇工演示了一番。冯纶是懂实务的官员,一眼便看出了门道,微微颔首:“确比旧物精巧,若真能省种匀苗,善莫大焉。”

随后,陈启明引着冯纶走向田间,亲自展开那幅《轮作时序图》,详细阐述了粟、麦两区“双轨并行”的规划。

当听到麦区竟破格春播豆子时,冯纶的眉头也如周老丈当初那般蹙了起来:“春播豆类?程司吏,此事可有成例?《齐民要术》虽言豆可美田,却未闻有春播之说。”他的质疑更专业,也更有分量。

陈启明早有准备,从容应答:“回大人,古籍记载确以夏播为主。然下官以为,农事亦需因地制宜、因时变法。我等着眼处,并非悖离古法,而是优化时序。”他指向麦区,“春播豆,夏末即可收获。其固精养地之效,能尽数滋养紧随其后播种的冬小麦。待来年夏收,此区麦子之产量品质,便可与循旧法之田一见高下。此法若成,则等于为冬小麦额外预备了一片沃土,其效可期。”

他没有硬扛,而是巧妙地将“违背旧俗”解释为“优化时序”,将焦点引向了最终的目标——冬小麦的增产。这既回答了质疑,又凸显了他们的长远规划。

冯纶沉吟片刻,不置可否,转而问道:“依你之见,此法增产几成?”

“不敢妄言天时。”陈启明谨慎答道,“然依古法精耕,辅以新器、良种,粟区之粟,麦区之豆,秋收之时,亩产比之寻常田地,有望增加三至五成。”

“三至五成?”冯纶眼中精光一闪,这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东西。若真能如此,其意义远不止几亩地的收成。他再次环视这片规划井然的田地,看着那些精神饱满、操作熟练的雇工,终于缓缓点头。

“《齐民要术》乃农事圭臬,汝等能从中悟出新意,加以变通,殊为不易。”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许多,意有所指地说:“望尔等善始克终,勿负……一番心血。秋收之时,但愿能再见此间丰饶景象。”

这番话,既是认可,也是期待,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送走冯纶后,陈启明与林静相视一眼,都明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画出的蓝图、许下的承诺,最终都需要田地里沉甸甸的收成来兑现。

“这下,‘投资人’来验过货了。”陈启明低声道。

林静望向那片已然播下种子的土地,目光坚定:“那就让秋天,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冯纶的此次视察,如同一声发令的号角,让白杨村的春耕,在科学的规划与权力的期待双重驱动下,更添了几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绝。

陈启明与林静并肩立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架子搭起来了,种子也播下了。”陈启明轻声道。

林静的目光掠过两区田地,落在远处那两亩围起来的“战略研发区”上,那里,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块茎正在土壤中沉睡。

“接下来,”她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就是等待,和坚持。”

春风拂过田野,新修的毛渠水光潋滟。在这片千年之前的土地上,知识与传统碰撞出的火花,已悄然落进泥土,静待着一场破土而出的生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