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概况及突出存在的道德问题(第2页)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概况及突出存在的道德问题(第2页)

图4-9与网友交流时是否会留下真实信息及联系方式

从图4-9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在与网友交流时保持着较高的警惕性,不会轻易留下自己真实信息及联系方式,其中42%的人对网友采取完全不信任态度,52%的人对网友采取保留态度,2%的完全信任网友。从图4-10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会轻易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但是还有24%的人对网络自我保护没有概念。从图4-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

图4-10网络注册信息真实度

图4-11网络与现实的自我契合度

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和现实中能保持性格、行为习惯的一致,只有10%的人在网络上会表现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自我。这些数据都说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对他人及网络环境深度不信任,另一方面又渴望保持真实的自我,对诚信有高度渴求,这种压抑的状态很可能会导致网络行为的混乱。

4。对网络管理的态度

图4-12对网络管理的态度

从图4-12看,大部分人都认为需要进行网络管理,网络整顿要适当,在对网络管理的认知方面,理科生要比文科生和艺术生更倾向于管理且对管理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管理整顿的原因反馈是,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和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大学生们自己也认识到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有人表示网络管理不能矫枉过正,失去了网络的自由度,如现在部分学校对BBS的管理太过武断,缺乏言论自由等。可见,需要管理是共识,而关键就在于如何管理。

图4-13对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途径认知

从图4-13可以看出,网络道德文明建设、网络良好舆论氛围营造、网络服务机构自身管理、网民自律、学校教育依次位列前五位,其中道德自律排在第四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们网络道德的觉醒。通过数据分析还发现,文科生和艺术生偏重于对外在客观网络环境的要求,而理科生反而更注重内在自律,在学校教育方面,文科生和艺术生也比理科生依赖性强。这些都将为制定相关的教育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突出存在的道德问题

1。混乱与无序

通过对上网时间、内容、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时间地点有很大的随机性,基本上都是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周末和晚上可以算是大学生上网的固定时间,而在这些时间段内,约束性较小,自由空间度较大。一些平时自我要求不严格、意志薄弱的人,在缺乏他人监督和纪律约束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恶念如溃堤之水奔腾千里,一发不可收拾。开放性的网络面对的是全体人群,信息包罗万象,各种网站的质量和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而网民的素质也是各不相同,鱼龙混杂,这些都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大学生们的面前,由于他们青春期和成长期的特点,容易冲动和盲从,对网络上的事物缺乏辨别力,容易被**和鼓动,失去基本的判断力,产生道德标准的混乱与无序。

以网络游戏为例,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玩网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但是有些大学生却迷上了网游,通宵上网玩游戏,出现“生物钟昼夜颠倒,白天上课打瞌睡,一坐到电脑前就精神抖擞”的不正常状态,染上了网瘾,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导致无心学习拿不到学位的大学生实例也屡屡发生。网络游戏大多宣扬英雄主义,有一定的暴力倾向,玩得时间长了,很容易对人的性格、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网游世界里的秩序与现实世界里的秩序不可能完全相同,很多时候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秩序,在不同的世界里来回穿梭,很容易发生思维混乱,导致对现实世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游戏公司开发网络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很多游戏环节都是需要玩家支付购买装备和游戏币的,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为了满足“一时之快”,面对“烧钱”游戏有些人开始铤而走险采取欺骗、非法手段获取游戏币和游戏装备,有些人为了获取玩游戏的资金而欺骗亲友,更有甚者开始偷盗,彻底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操守。

2。放纵与极化

通过对上网偏好、网络依赖度、诚信度和对不健康网站态度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待网络充满着矛盾性,依赖网络却不信任网络;渴望在网上保持真实自我又害怕上当受骗,不会轻易向他人透露真实信息;认为上网耽误学习却不承认对自己的学习有负面作用;一方面放纵自己长时间上网,另一方面却觉得自己对网络的依赖度很少。虚拟的网络世界对网络用户的限制较少,为思维活跃、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往平台和释放空间,同时也纵容了他们的极端自我和叛逆,将他们的独特个性特征彰显到极致,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在现实世界里难以得到满足的需求。网络上昵称和用户名,代替了真实姓名,这种匿名的后果让很多人开始“口无遮拦”,平时不能说、不敢说的话“穿上马甲”全都敢说了,说话不负责任,起哄看热闹的网友也是大有人在,再加上一些“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很多网络论坛成了网友们泄私愤、恶意攻击他人的温床,这些粗俗无理的言论令人咂舌。在笔者的调研数据中,24%的大学生直接承认或默认在网络上发表过谩骂、攻击他人的言论,很多人表示说这些话有些是为了泄愤,有些只是觉得好玩,看到别人都这么说,他们才说的,这种“效仿”让大学生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规范,放纵欲望,极化思想和言行。

再以网络交友为例。70%的大学生都承认拥有超过20个网友,可见网络交友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在对网络交友原因的调查中,46%的人选择婚恋,35%的人选择兴趣爱好,10%的选择学习交流,9%的人选择其他,可见,大学生网络交友主要还是出自生物性需要。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爱情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赚取了不少人的眼泪,也影响到不少的大学生,一些人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爱情,梦想着能遇到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的浪漫邂逅。在网络还不算太普及的早期,他们是通过QQ加陌生人的随机方式物色恋爱对象,后来婚恋网站兴起,大学生开始成为婚恋网站的活跃群体。通过网友交友,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网络畸恋和打着交友幌子的诈骗等严重道德失范甚至犯罪现象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操守的质疑。

3。极端自由思想

网络是海,海纳百川,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平台,网络本身是有很大兼容性的,提倡网络资源共享,对网络用户的要求极低、限制较少,网络用户可以放松无拘无束地遨游在虚拟时空里,政治立场、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精神层面的规范被网络弱化。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和多元价值并存的赛博空间,一些在现实中不被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在网络上被中立地对待和接纳,这种相对宽容的环境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助长和激化了他们的放纵行为。大学生处于青春成长期,心智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关注热点、焦点,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具备批判精神,如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指引,很容易走上极端,成为激进派或反面派。乐于追风赶潮的大学生,面对扑面而来的五花八门的信息,迷失了人生航向和价值目标,极易被网络极端自由思想蛊惑,走向背离道德、触犯法律的罪恶深渊。

以网络黑客为例。这些专门利用计算机网络搞破坏和入侵的家伙,在网上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蓄意破坏他人的网络终端系统数据,威胁网络安全。而黑客多数都是掌握娴熟计算机技术的大学生,世界上头号黑客凯文·米特尼克(KevinMitnick)在15岁时,仅凭一台电脑和一部调制解调器就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部的计算机系统主机。在1983年被发现使用一台大学里的电脑擅自通过网络闯入了美国五角大楼的电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为网络犯罪而入狱的人且屡犯不改。他对解密入侵计算机系统十分痴迷,可以为之放弃一切,无视道德约束和法律制裁,正如他自己所说:“巡游五角大楼,登录克里姆林宫,进出全球所有计算机系统,摧垮全球金融秩序和重建新的世界格局,谁也阻挡不了我们的进攻,我们才是世界的主宰。”[2]充分反映了他的极端自由思想。中国武汉某高校学生李俊发布的“熊猫烧香”病毒,被《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和互联网安全报告》列为十大病毒之首。某在校大学生小E研制了一个木马程序放在网吧电脑上,给自己的上网卡充值,又侵入网吧管理系统截取网管充值的点卡来充入自己的账号,网吧管理员发现系统异常情况后报案,在小E又一次实施木马程序给自己账号充值时被当地公安局网络安全部门当场截获。在老师们的眼中,小E是一位勤奋好学、待人谦和的优秀学生,没想到他居然会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技术去牟取非法利益,影响恶劣。而小E本人也后悔不已,并且承认没有意识到这种黑客行为可以构成犯罪,最初只是抱着好玩刺激的心态,没想到会成功,第一次成功之后就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变成目的性和目标性很强的行为,没想到会这么快就被人发现。这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络病毒的研制与传播,追求所谓“技术主宰”的快感和刺激,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1]荀春生:《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因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2]参见http:baike。baidu。view165032。html。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