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 三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状况及原因分析(第2页)

三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状况及原因分析(第2页)

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性也不断地增强,要使情感教育的价值更加明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对自己情感素质培养的热情,从内心深处重视起来。尼采曾指出:“人永远做一个学生,这对于他的老师不是好的报答。你们为何不扯碎我的花冠呢?你们崇拜我,一旦你们的崇拜对象倒塌了呢?当心,不要被一尊石像压碎了你们!……你们还没有找到你们自己,就已经找到我了。一切信徒都如此;所以一切信徒都少有价值。现在我教你们丢开我,去发现你们的自我。”[1]可见,自我的力量才是情感教育不竭的动力。学生一旦认识到情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就会认真听取、消化吸收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也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更重要的是将各种观念、规范等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目前的大学生们对自我情感素质的培养重视还非常不够,这就使得情感教育的环节在老师传递完知识后就结束了,情感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自我力量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大学生如果不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进行自我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谐人格的形成就会成为奢望。

(2)大学生情感观念世俗化、功利化倾向偏重

时代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情感观念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他们对物质的、外在的、功利性的东西追求强烈,而对价值、意义等内在的追求严重缺失。他们对于情感知识的学习、情感素质的提升都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这使得情感教育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就拿同情心来说,虽然学者给予同情心高度赞誉,称同情心“是人类社会情感的典型形式,又是亲社会人格的重要特征,通常被称为‘亲社会性动机’。它们对维护社会的联结和维持人际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2]。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对于同情的理解却让人咋舌。在公众面前,他们能够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同情,为的是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当他们独自面对时,却对此敬而远之,这也许是当今社会的欺骗现象让他们迷惑了。虽然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大学生内心最深处的观念,只有如此,情感教育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3)大学生情感阅历比较贫乏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爱的光环里,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委屈,从小学到高中,在家里有父母的疼爱,在学校有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加之那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并不强烈,对于很多事情只是被动地服从,而没有自己的深刻体悟,这就使得他们的情感阅历比较单一和贫乏。同时,在高中以前,大学生们的角色定位是很简单的,只要扮演好“学生”这一角色就会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夸奖,情感体验比较空洞,且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进入大学的大门,生活日益丰富起来,需要独自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与冲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当这些压力来临时他们会显得手足无措,脆弱的意志很容易被摧毁;当情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懂得如何去处理,这就是情感阅历贫乏所造成的窘境。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只有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使自己的经历变得丰富起来,才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情感阅历如果比较丰富,必然会有很多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理解能力也会更好,这样在与老师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中就会更容易产生共鸣,就会使情感教育深入自己的内心,唤起自己的情感需要,也有能力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地融入社会,去经历、去感受,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的品位,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感受情感教育的魅力。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主阵地,老师是塑造学生情感的工程师,然而,由于高校在教育模式、人才选拔、竞争等机制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情感教育的效果发挥。

(1)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忽略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西方工业与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熏陶下,理智为本的知识传授型教育应运而生,它把培养高技术、高效率人才作为发展目标,着重为人们传授系统知识、发展其理性能力。近代以来,“知识功利主义”逐渐凸显,成为一种主流教育价值导向。这种理念认为,科学知识是最有实际用处的,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具有最高的价值。在越来越重视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中,“知识功利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强化与彰显的土壤和机制,于是,知识传授型教育衍生为高校的主导教育模式,人们关于知识的理想沉沦为获取物质利益的技能。“事实上,人类知识积累至今,浩如烟海,已使人由为之惊奇而深感重负与困惑。结果是知识仅仅成了谋生的手段,知识增长伴随着对价值的漠视,也伴随着心灵的贫困和心胸的狭窄。”[3]

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重知识的传递而轻情感体验;重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而轻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和扭曲了学生情感的发展,它根本无法顾及学生的情感需要,而是将其悬置起来。众所周知,需要既是内部意向与外部行为的动力,又是生命的客观现象。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与外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个交换的过程就是需要产生和满足的过程,一旦需要得不到关注和满足,就会给生命带来负面影响。而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了他还要有精神、文化、思想、情感等社会层面的交换,否则对全面人格的成长是不利的。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的程式化教学方式使得认知与情感严重分离,主要采取“粗暴”的理性说教和灌输,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更谈不上满足和引导。因此,情感教育如何能实现它的价值呢?

当然,随着人们追求自由、解放的渴望以及主体性和自我超越性的觉醒,人们也越来越关心其内在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建构,越来越重视情感的发展,然而,知识传授型教育多年形成的牢固根基和现实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必然在我国情感教育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制约着情感教育发展的空间。

(2)能力本位的选拔机制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素质

当前,高校的人才选拔机制奉行能力本位的原则。能力本位是以社会为导向的,就是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所谓能力是指学生能胜任其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或活动,而学生要能胜任,就必须拥有从事某一活动或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能力本位之所以受到广泛的重视,就是因为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并没有具备足够的工作能力,这在社会现实中是确实存在的。因此,高校和社会各界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对能力本位寄予厚望。

高校的人才选拔机制注重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将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标准,而对学生的品德等情感素质并没有量化的、完整的评价体系。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对其在此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感悟体会、矛盾困惑知之甚少。第三,给予优秀学生更多的关注,而对不怎么出色的学生“置之不理”,这种两极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更加不平衡。其实,以能力为本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兼顾学生情感素质的考核与培养,否则,情感教育的效果无从实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也会成为空话。

(3)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淡化了大学生的博爱情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激烈竞争的时代也悄然而至。全球化拉开了竞争的序幕,在这种环境下,竞争的平台已经被推平,全世界的资源处在同一水平上进行竞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来势迅猛,使得个人必须打破传统坚持的惯例,迅速融入到快速变化的竞争中。同时,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信息化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进入效率至上的时代。对于个人而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成为未来生存的迫切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空前加剧。此外,竞争带来的必然是环境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个人面对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承担的任务与责任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使自己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努力参与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面对充满竞争的社会境况,大学生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动性、积极性,应对当下的挑战,不能怠慢对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否则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无法使自己在社会上立足。这种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使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的成长,根本没有时间去关心他人,可以说,在此时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已经被扭曲了,这种冷冰冰的竞争机制淡化了他们的博爱情感,使得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激烈的竞争撕碎了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面纱,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似乎再没有别的联系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情感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3。社会因素

社会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环境,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情感的发展。环境是人的哺育者,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因此分析社会各因素对情感的影响也是建构情感教育对策体系的重要依据。

(1)信息技术的主导地位冲击了人类的情感基础

当前,信息革命的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毫无疑问,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主体有了崭新的交往平台,扩大了情感教育的覆盖面,并提高了情感教育的时效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人类的情感基础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普遍渗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不断减少,面对面的语言、表情、肢体等更具感情性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社交网络的交流,这种交流是虚幻的,根本无法使人体会彼此间的真实情感,致使人类丰富的情感受到了抑制。如果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淡漠了,人似乎只是高智能的机器了。当个人的情感出现了荒漠化的态势,仅仅靠教育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再强大的外部能量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活模式和人生观念。

(2)多元并存的价值理念弱化了主导性情感归宿

价值理念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倾向,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力量,影响、制约、控制着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它贯穿于主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不断调控着个体的动机、欲望等,形成个体独特的价值目标和判断标准。价值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主体性,是主体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呈现,反映着个体个性化的思想和观点。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主体、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也使得现实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不同主体间的价值理念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人们价值理念的多元性是不可避免的基本现象。从客观上来说,价值理念的多元并存是民主开放社会的必然反映,是个人主体性解放、民主社会给予个体充分尊重的产物,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但是它同时也弱化了主导性情感归宿,对主导性社会价值理念的维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主导性情感归宿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为“世人确定意义”[4],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理论指南、价值导向和精神坐标,它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然而,多元价值理念的确立,使得主导性情感归宿受到了挑战,使其独自矗立于云霄中,虚无缥缈又高不可攀。多元并存的价值理念一方面丰富了情感教育的内容,但同时也对其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教育的导向性作用益发难以实现。

(3)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消释着人际间的关爱温情

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伴侣,昂首阔步,进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作为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驱动机制,击碎了原有生活的沉寂和宁静,打破了旧体制的垄断和封锁,为社会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使得人情变得淡漠了。我国虽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剧烈的竞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竞争的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都在忙于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和竞争实力,而对于情感、审美、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投入大大减少,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大多都在忙着写论文、忙着实习、忙着为就业做准备,这就使得人际间的关爱温情淡化了,这对情感教育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须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来发展自我;人也是情感存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为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重要手段。人际间的关爱温情是社会的黏合剂,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否则社会只是各种零件简单拼凑的机器,不可能保持永远的生命力,总有一天会老化;同时,对于个人而言,他人的关爱、同情、赞赏等使其产生很强的归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对他人的关系也会让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其生命的丰富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然而,激烈的竞争将人际间的关爱温情彻底地消释了,它压抑了人们正常的情感需要,催生了孤独、焦虑、脆弱等消极情感,使得个体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1]蒋自立:《自我教育新论》,5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12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国平:《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

[4][加]克里斯托弗·霍金森:《领导哲学》,9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