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 一凸显时代视野的情感教育(第1页)

一凸显时代视野的情感教育(第1页)

一、凸显时代视野的情感教育

新世纪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的主要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个体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发展的同时,也使个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激烈、复杂的竞争情景下,一些人越来越经不起利益的**,越来越重视金钱。“经济至上主义”使人们的情感逐渐迷失,“情、理、法”相冲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情感冷漠、情感焦虑、情感脆弱等成为新时期青年学生尤为突出的问题。

(一)情感教育研究的时代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白热化,很多生存的难题困扰着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因抑郁、焦虑等导致的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现象急剧增加。总之,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残酷的现实,各种情感问题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受到“唯理智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过分关注成绩,并且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评价注重显性、量化的指标体系即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从而忽视了学生精神的培育和提升,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这也是大学生产生情感问题的重要原因。现实呼唤着重新确立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从大学生情感的现状出发研究大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情感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才与发展。片面发展专业技能,只是使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辟了发展道路。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谋求自己发展的空间,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情感教育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教育在以理服人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情感的力量,要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传授的知识。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就是药外带着香甜味的糖衣。无情,理难以下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情感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所谓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各构成要素如情感、意志等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情感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情感不仅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意志等人格要素的发展具有催化作用。

情感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这为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社会的沟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与外界没有了联系,人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人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新事物、新观念,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情感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同时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情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育伪君子。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知、情、信、意、行均衡发展的过程,情感是认知、信念、意志的催化剂,是行动的推动力,只有在情感的参与、激发和诱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目标即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情感,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句空话,情感的丰富和稳定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鉴于此,本书从分析大学生情感现状入手,探讨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第三,情感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创造,而经济要想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不能以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各种挑战,不但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反而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大学生的情感是否积极健康直接决定着他们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否良性。

总之,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开展积极有效的情感教育,不仅是高校教育者,也是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大学生情感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情感教育与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

情感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类生活的丰富、价值的实现都必须要有情感的参与,否则生命就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当代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年龄段,其情感也处于不稳定、易冲动的状态,加之他们的情感阅历比较贫乏,因此情感脆弱、冷漠、自卑、焦虑等负面情感不时地侵扰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带来了阻碍。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即将迎接他们的复杂社会,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发展潜能。然而,在倚重科技理性的社会氛围中,我们的教育也步入了“机械理性”的歧途。学校似乎更看重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术、找到了怎样的工作,而对于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甚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唯理智教育模式”的危害,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被重视,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要继续增强其效果,就必须要先明确其内涵和功能,充分认识其必要性。

1。情感的含义与特征

情感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迄今,文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都以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它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之所以对情感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诠释,是因为情感本身具有内隐性、模糊性等特质。但在多元化、复杂的解释背后,有一个论断已经成为各学科的共识,即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情感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因此,深入研究情感、全面把握情感,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情感的含义

文学家笔下的情感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与波澜起伏的内心体验并驾齐驱;哲学家眼里的情感是人生的光热点,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但自19世纪80年代情感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来,对它的认识才取得了最为丰硕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强调生理结构与情感的关系。1885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其著作《心理学简明教程》中指出,情感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由此可见,他笔下的情感只是外界刺激与身体反应之间的单向度互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经过研究认为,情感是具有神经生理的、神经肌肉的和现象学的复杂过程,其神经基础包括了中枢神经系、外因神经系和自主神经系的全部机构的活动。[2]这些研究充分证明了情感要以一定的物质本体为依附,否则情感就像是海市蜃楼,飘忽不定,让人难以捉摸。自然以几亿年的时间孕育、创造了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以自然物为物质本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的情感正是以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过程为其物质本体的,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二是强调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生理健全的人的神经系统是情感生成的前提,而前提在本质上是无个性的,它只能解释人与动物的区别,不能解释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情感世界的无限性。于是,情感的心理基质被提上了研究日程。

在人类的价值观体系中,情感是最深沉的特质。千百年来,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对情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辞海》把情感界定为“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3]。诺尔曼·丹森在其《情感论》中提出,“情感就是自我的感受”,“自我的感受构成情感过程的本质和核心”[4]。苏联学者雅科布松在《情感心理学》中指出:“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以特有的方式,以人对这个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态度的形式去反映现实世界。”[5]在我国,对情感的解释比较权威的要数著名德育专家朱小蔓了,她认为:“情感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映选择。”[6]这些解释无论表达形式多么不同,都无一例外地传达出同一讯息,即情感是主体的主观感受,是人对周围环境、生活阅历的态度体验,这恰恰是情感的本质所在。

严格说来,要给“情感”一个明确而又科学的定义是很艰难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去解读它。笔者认为,情感作为非理性因素,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反映和内心体验,是反映客观事物和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高度统一体。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他就高兴、愉悦、快乐;反之,郁闷、沮丧就会油然而生。

(2)情感的特征

要全面深刻地把握情感的内涵,必须要进一步分析情感的特征。

①主体性

上述“情感的内涵”中已经明确了“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主体性也就必然成为情感的首要特征。情感这个词,包括一个“感”字,有“感觉”、“感受”之意,可见情感集中表达了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方面。每个独立的个体由于成长环境、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的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就不同,这是主体性最核心的体现。如两个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都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有人能够冷静地分析错误,能够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重要的是能够从这里找到自己处事方式的欠妥之处,从而认真反省,为自己的成长积累经验。但是,有人会因为批评而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消极情绪中,挫败感、自卑感折磨着他,使得学习、生活毫无生气。正是因为情感具有主体性的特质,我们要学会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一切,努力让自己体验积极情感带来的力量。

②客观性

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情感的源泉。人具有独立和依赖的双重倾向,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无时不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父母、老师、同学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不可能单独地走完生命的历程,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尽管每个人的情感体验是极其丰富的,但绝对都是对具体情境的反射,不可能凭空产生。

③时代性

人类社会踩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人类智慧的发掘,不断发展成为人类历史必然的趋势,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分割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代性作为客观事物的特征便得以显现。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必然具有时代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民族情感、阶级情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我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代替了人民内部矛盾,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醒;当前,我国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运转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每个人为了生存而忙于奔波,情感淡漠、焦虑成为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的难题。此外,社会大环境的和平等原因也使得爱国主义等情感不再那么浓烈。由此可见,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们所表现的情感也必然不同。

④层次性

情感必须依附于人才能存在,而人与人之间注定是有差别的。因为每个人的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必然不同,个人修养的方式、程度都不同,那么在情感表现方面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人只能关注到自身的利益,自私、虚荣等情感暴露无遗;而有的人却能够兼顾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同情等情感展示着自我的个性。因此说,情感具有层次性。其实,人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有自我情感、社会性情感之分,而社会性情感又有庸俗和高级之分。

热门小说推荐

靖天下
黄河落日圆靖天下
...
万道成神
新版红双喜万道成神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