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 三立足生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2页)

三立足生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2页)

(3)思考生活

立足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体现为“思考生活”这一目标,即引导学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现状及未来发展,从而感悟、追求生活意义,体验生活的幸福和乐趣。

相对于适应生活和创造生活这两个目标,我们认为思考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核心因素。思考生活强调的是人要努力去经营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活,从中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和充实,获得幸福。因为思考力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人的生活经过思考的加工才具有价值性。人对生活的思考既包括对过去及当下生活的反思也包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是挖掘人的生命潜能,实现人的全部人性的前提。

事实上,“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如果不去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而且不可想象,那种几乎在任何一方面都不幸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26]。既然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任何教育都不应该掩盖这点。马克思曾经指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27]。同样,追求幸福的欲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为人们打开幸福生活之门提供了钥匙。即思考生活,个人通过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生活,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实现这种生活”,在思考中进行总结和升华,从而体验到生活的真善美,获得幸福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所需,而不是外在的压抑人、束缚人的牢笼。

2。设计“取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

生活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教育素材和教育资源。以往教育者们在设计教育内容时仅仅从内容的价值取向入手,我们承认教育内容首先必须具有价值性,具有教育意义,否则就是对其本质的扭曲。但我们在以价值为维度的同时,也要将可接受性作为设计教育内容的一个维度。因此,立足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活为基础优化教育内容,即主张教育内容要“取材于生活”,挖掘生活素材,体现生活现状,从生活的具体问题出发上升到理论层面。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改变“以书本为中心”的错误观念,不再将教材、书本视为不可变更的经典和权威,而是能够从生活的逻辑出发,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围绕学生们所关注的生活热点和存在的生活困惑,从生活中提炼教育内容。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这样才能保证其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活气息,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条成为外在于人的生命而存在的事物。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取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就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取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我们首先要解决教育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融合问题,以缩小学生和教育内容之间的隔阂。建构主义理论则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的前提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生活不是停滞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的成长逐步丰富的,人们正是在各自的生活际遇中不断积累和生成着生活经验,对于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学生们或者从已有的现成经验中对其加以解释和验证,或者基于相关的经验,依据认知能力建构对问题的认知。正如杜威曾经指出的,“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一点是可以永久参照的,那就是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28]。学生的生活经验势必会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实。

既然“个体的经验是教育、接受教育、学习和理解的基础,没有个体的人生经验,任何教育、任何知识、任何方法都找不到与人的联结点”[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便是开展新的教育内容的前提,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和依据,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所要进行的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就是沟通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教育者要努力实现教育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融合,通过调查、访谈等途径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基点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将静态的教育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研究学生的生活需要

设计“取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要实现教育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融合,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内容并及时对设计好的教育内容进行调整。

①研究学生的真实需要

马克思曾经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0],“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1]。可见,一方面,需要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本能,争取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而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另一方面,需要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据,自然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和根据。因此,教育者要深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观察和研究他们的需要,从而准确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新变化和所面临的新问题,全面把握学生的所需所求,并合理地把握教育时机,根据这些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教育内容才容易被学生主动接受,而且有利于学生内化和践行所学内容。

②研究学生的需要层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指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教育者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不仅仅是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完全根据学生现有的需要选择教育内容,更要对学生的需要层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不断从较低层次的需要向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发挥高层次需要的激励、引导作用,从而创生新的教育内容。

(3)关注学生的生活变化

生活是不断深化和丰富的,学生的生活主题、生活领域以及生活空间等也在发生变化,在这种不断更新的生活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绝对不能一成不变。比如在革命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是围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展开的,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以宣传反帝反封建为主;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是围绕团结一切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展开的,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以调动人们投身抗日战争、保卫祖国为主要内容。如今,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主题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理应得到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现实生活的不断丰富、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以及学生生活的主题变化,建构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不断地扬弃已有的偏离学生生活主题的内容,增加新的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教育内容[32]以外,还要特别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休闲生活教育、网络虚拟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在此我们重点选取职业生涯教育、休闲生活教育和网络虚拟生活教育进行说明。

①职业生涯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式也日益严峻,就业也就自然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主题,从入学以来他们就开始关注未来的就业前景和职业选择,那么学生的求职能力又是怎样的呢?根据报道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在求职过程中学生们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怎样正确自我定位、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等。这些都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育内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就业提供辅导。

②休闲生活教育

将休闲生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休闲”一词,马克思从两个层面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33]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然”,其实就是“非劳动时间”。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休闲不仅是时间上的空闲,更重要的它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与此相对应的休闲生活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的价值存在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的休闲时间与初高中时期相比更为充裕,除了上课以外,其他的时间都可由学生自由支配;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这些时间,单纯地理解为放松消遣,或者上网娱乐或者购物出游或者在寝室睡上一天,并没有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开展相应的休闲生活教育,引领学生过有意义的休闲生活。

③网络虚拟生活教育

作为“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和日益普及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实践方式和交往方式,由此将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展到了网络这一虚拟生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C)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34],其中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绝对主体,占网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大学生中没有上过网的也是寥寥无几。然而目前,教育者们对于学生的网络虚拟生活关注度不够,并未将其纳入学生生活之中,其实虚拟生活是有其现实根据的,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真实反映,比如沉溺于网络交友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多是因为缺乏交往能力造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网络虚拟生活,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引导。

3。运用“在生活中”的教育方法

立足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核心优化教育方法,即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运用“在生活中”的教育方法。一方面,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个人正是在生活过程中,基于具体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渐赋予自身以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的,生活的教育意义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关键就在于教育者怎样来挖掘生活的教育价值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在生活中。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生活的一种规范,是生活的一个维度,它一直以来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二,生活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试金石。任何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只有在生活中得到体现才具有价值,如果只是抽象地存在于观念中,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等于零。因此,培养人的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就必须依托主体的生活来实现,这种在生活中养成的精神信仰和道德情感不是概念性的,而是与特定行为相联系的鲜活的、具体的品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作为生活的常态保存下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我们发现,在探求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教育者们有时会过于注重对方法的寻求,纯粹是为了方法而讲究方法,专注于对人的塑造、雕刻,而忽视了方法背后的人及其生活,这样就会将人性的世界数字化、客观化,无法展示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依托生活”的教育方法,并不特指某一种方法,而是要提倡一种设计教育方法时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即“依托生活”。在这种理念下,所有符合学生生活特性的教育方法都是可取的,具体来说,“依托生活”的方法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性。

(1)主体性

“在生活中”的教育方法首先要具有主体性。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掌握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肯定了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却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们习惯于服从他人而遗忘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主体性的倦怠。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在人已完全‘物化’的地方,在人已不再‘自为’的地方,他的自由就最少、最小。例如,在他已经被贬低为一件物品、一种工具的情况中,在他几乎完全是作为肉体存在的地方,他的‘自为’就丧失殆尽”[35],这种倦怠感正在悄悄地侵吞着他们在教育生活中的热情,钝化着他们对教育活动与细节的感受,湮灭了他们对生活的丰富性的渴望。教育不仅没有成为促进人生命实现的力量,反而成了束缚人成长的因素。因此,立足生活的教育方法就是要找回这个失落的主体,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过程转变成学生参与、学生自主建构的发展过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建构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对话一词是建立在对主客体关系否定的基础上的。具体到师生关系中,就是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地位上的优劣高下之分,是一种平等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被动服从的配角,而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经历者、体验者;同时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命令者和裁决者,而是帮助者、引导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报告提出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励学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对话”是师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过程中实实在在的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成长,如保罗·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36]。

(2)体验性

“在生活中”的教育方法要具有体验性。我们认为,人是生活的主体,而体验是生活的载体。体验简言之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生成感受、情感、领悟、反思等的认识与实践活动[38],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思想政治品质的养成正是生活体验的沉淀和升华,因此立足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就如同在岸上教游泳,流于形式。

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来自于亲自实践的认识和体验是最真实、最深刻全面的。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强调躬行践履,主张在生活中进行自我修养和道德完善。马克思也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9]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体验,不但能够验证教育者传授的思想品德观念、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而且能够强化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因此,教育者要尽量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这样才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促进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

另一方面,如果教育者暂时没有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可以相应地通过情境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所谓情境活动就是创设模拟现实生活的教育情境,向学生呈现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3)隐蔽性

“在生活中”的教育方法还要具有隐蔽性。生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而且生活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的最大优势就是隐蔽性,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对个人产生影响的。

可见,“在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主体性、体验性和隐蔽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开放的、主动的教育,而不是强硬的、封闭的“灌输”,达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管的境界,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

立足生活的思想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与生活的天然关联而开展的教育,它强调利用生活对思想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以生活为基点破解当前思想素质教育面临的低效、乏力的难题。它以生活为中心,积极开发利用真实的生活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意义、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总之,立足生活的思想素质教育是从学生生活现状出发,实施于学生生活过程,服务于学生生活需要的教育。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思想素质教育要被动地适应生活,更不是要以生活来取代思想素质教育或将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消融于生活之中,而是要通过融入生活的教育引导人们积极适应现实生活,主动追求未来的理想生活,创造和收获幸福的人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