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 > 一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基本理论概述(第1页)

一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基本理论概述(第1页)

一、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基本理论概述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与之相对,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却明显滞后,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的迹象。如何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使人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持续提升,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承者与体现者。然而在大学校园中,也存在着诸多道德失范、行为堕落的现象。因此,以大学生这样一个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社会群体作为切入点与着力点,在对德与才即“行为能力与道德素质”的内在关联予以梳理的基础上,研究新时期道德素质的培育问题,对于带动社会道德风貌的整体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素质概述

1。道德素质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1]。可见,素质不单指先天、生来就有的气质,更包括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特质群。素质的内涵是多样的,包括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道德素质是素质群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对于道德素质的含义,首先必须追溯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2]。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规定性,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法则。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方式,道德体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的原则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内在品质。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则生活,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因此,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个体的自我超越,每个个体都具有内在的道德需求,这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前提。

道德素质作为个人素质的组成部分,可以界定为: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熏陶、教育培养与生活历练逐步形成的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模范践行个体德性要求的行为和能力,它是个体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素质的含义蕴含了如下信息:首先,道德素质是知识与经验的内化与升华,它形成并完善于个体长期而反复的生活实践,是个体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决定力量,是个体外显行为的内在根源;其次,道德规范既包括社会公共道德,也包括私人生活道德,因而一个具备合格道德素质的人应该既具有公共德性又具备个人德性;最后,作为一种潜在的道德能力,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会反映于外在行为之中,通过外在行为来得到评价和检验,体现为知与行的统一。

2。道德素质的特征

(1)道德素质具有基础性

道德素质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心理品质,直接反映了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由于个人的道德行为是由内在道德需要、道德价值目标等道德动机系统所引发的,因而个体对于社会道德规范遵守与否以及遵守的程度便直接决定了个体行为的方向、行为的性质以及行为的社会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素质对于个体的行为模式具有基础和决定的作用。道德素质所具有的价值定向、行为动力等功能不仅决定了它在个体行为模式中的基础地位,更决定了它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基础地位。即在众多素质中,道德素质是个体提升自身人格层次的基础,是制约个体社会化程度的瓶颈,决定着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2)道德素质具有内隐性

道德素质无论是形成过程还是表现形式都具有内隐性。首先,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是个体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即个体在后天教育和环境熏陶中自觉接受社会的道德原则、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凸显,而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渗透。即使榜样力量、名言警句所带来的顿悟,也是因道德素质的不断积累而带来的由量到质的飞跃。其次,道德素质是一种潜在的道德能力,它生发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是个体进行道德活动的主观条件和内在依据。作为一种不可直观的内在品质,道德素质只有在人们的社会行为中才能得以显现。

(3)道德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发展性

作为个体的内在品质,道德素质一经形成便以道德价值观的形式存在,在各种不同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惯常的、稳定的和一致的品格,成为支配行为的稳定力量。此外,道德素质又具有动态变化性。首先,道德素质形成环境具有变化性。道德素质的形成和表现都受到社会条件、具体情境的制约,这些条件的改变势必会带来道德素质的相应变化。其次,道德素质形成模式具有动态性。许多心理学家,如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早已认识到道德素质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即动态性。道德素质形成模式上的阶段性表明道德素质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外在塑造的可能性。可见,道德素质既具有稳定的一面,又具有可变动、可塑造、可培育的一面,是动态和稳定的有机统一。

3。道德素质的生成依据

(1)个体心理依据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意识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公正阶段。科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们各自遵循不同的原则:“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超我’对现实(自我)的超越和对本我的限制过程中实现的。”[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是人的高级需要不断刺激的结果”[4]。他认为,人之为人,就在于人具有超越物质需求的精神追求——过有意义的生活,而人若缺少道德素质的支撑,有意义的生活就很难实现。

以上学者关于个体道德发展的研究共同证明了这样一点:人不仅具有道德素质需要,而且具有道德素质发展的心理机制。[5]因此可以说,人之为人的过程,既是一个需要道德素质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尽管道德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但个体道德素质在发展之初会表现出极强的“他律性”,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个体会逐步或被迫或自愿地抛弃单纯利己的行为模式,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选择大众认可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道德素质。

(2)社会存在依据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同人与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6],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7]。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个个体存在物,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然有机体而存在着;另一方面,“任何人又绝不是‘纯粹的个人’,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这就是说,人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8]。人就是这样把两个矛盾着的方面统一于自身,使其成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9]。人存在的二重性表明:社会离不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之间的交互活动以及发生的联系,“社会”就只是一种主观而空洞的抽象。个人也离不开社会,如果否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个人”同样只是一种没有区别、没有规定的抽象。

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人的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作为个体存在物,人具有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个人利益。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又具有维持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即社会共同利益。人的这两种需要和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表现出对立与统一。因而任何个体都必然会面临处理个体需要与集体需要的问题,“道德就是适应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这一人类生活的必然要求而产生的”[10]。人的存在的二重性道出了道德产生的社会存在依据。因此,道德是个人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的需要,道德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

4。道德素质的形成机制

道德素质是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自然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11]。联系前文对道德素质的界定,对于道德素质形成机制的考察必须兼顾密不可分的主客两方面——“外在因素”和“内在机制”。

(1)外在因素

马克思曾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2]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化了的观念和品质,它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决定因素。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存在即外在因素的决定作用,这些外在因素包括:①宏观因素——社会。每个人都生活于社会之中,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总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这些影响个体道德素质形成的社会环境包括:由经济活动、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等构成的经济环境,由政治意识、政治设施和政治制度等构成政治环境,由社会风气、道德传统、文化舆论等构成的文化环境等。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为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文化环境为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直接动力,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环境作为新生事物对于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中观因素——家庭和学校。家庭是个体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道德素质形成的起点。无论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的教育态度,还是家庭成员的言行都会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学校是个体接受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发挥着最直接最全面的影响。无论是学校的客观物质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③微观因素——个体自身因素,如文化水平、心理特征、生理状况等。

(2)内在机制

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机制就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不断转化的过程。“内化是指个体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在其他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进行选择、消化、认同、接纳从而将其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的过程。”[13]“外化是指个体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将已纳入思想体系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自主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养成行为习惯的过程。”[14]道德心理学家涂尔干认为:“道德内化体现为个体对纪律的了解、对团体的归属感,并在二者结合基础上形成的自主性与自我决策”[15],即个体只有自主地对纪律进行内化并自觉做出适宜的行为才被认为是道德的,否则就没有道德可言。班杜拉将“是否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做出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养成的标准,认为道德培养的目标是养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可见,内化、外化这两个阶段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的。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目标和归宿。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因此,这样一个内化、外化不断反复的转换机制是个体道德素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这一基本规律客观上便要求在道德教育中,强调外在环境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内在因素即个体自我修养的锻造。

(二)行为能力概述

1。行为能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