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 一生活与教育的内在关联(第2页)

一生活与教育的内在关联(第2页)

(三)立足生活是教育的内在要求

人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在生活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教育始终是以人为对象的,是对人的培养和改造,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状态。因此立足生活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我们在对教育进行探讨时绝不能偏离人的生活,否则教育就不能产生它应有的效果。具体来说,教育要立足生活体现在三个层面。

1。教育的目的服务于生活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我们在探讨教育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对教育的具体实施产生影响。

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我们曾经认为教育就是纯粹为社会服务的,并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在教育中一切都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衡量标准,对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却关注不够,这就使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蜕变为一种束缚人、压抑人的外在力量,以致有学者认为“现代教育失去了精神的培育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处置人、算计人的手段,它只是造就人的物性、扩张人作为物和工具的性能,使人更多地物性地面对世界,技术性地对待、处理生活和生活世界”[10]。

当前这种将教育物化、工具化的思想得到了人们的批判,尤其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我们明确了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并非人为教育而存在,由此将教育的根本目的定位于人自身。那么人的什么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呢?

我们曾经把知识的获取作为教育的目的,这一方面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获取真知的热情,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批只会钻研知识的“学术达人”或者是只会记忆背诵的“书呆子”,于是我们开始认识到知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我们获取了知识但不一定就具有了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能力,也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正如弗罗姆在其著作《为自己的人》中所描述的,“人征服了自然,人获得了关于物质的全部知识,但对于人的存在之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人应当怎样生活,却茫然无知”[11]。可见,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仅限于使学习者占有知识。

斯宾塞曾经指出,“如何经营完善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件大事,亦就是教育所应教导的一件大事”[12]。其实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活过程,人不可能在他的生活之外去实践人之为人,因此生活才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体现。具体来说,教育要以生活为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过有价值的、幸福的生活,并且追求合理的可能生活并努力去实现,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为何而生”进行思考,这样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充实和丰满,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富有意义和幸福感。只有这样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生活,才可以避免离开现实生活,从抽象的人性来理解人,对人进行空洞的谈论,从而把教育建立在真实的根基之上。

2。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

我们在明确了教育目的之后,就要继续探讨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发展来看,不同时期人们对应该以什么为教育内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以往教育者们常常完全围绕书本上的内容开展教育,并将书本、教参上的内容作为权威。由于这样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无关,而且常常具有滞后性和刻板性,因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的效用。

我们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那么生活自身便是最好的教育内容。所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从中挖掘生动真实的教育素材和教育资源,尽可能让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困境中走出来,富有生活气息,学生也才能对教育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触动,主动去学习和践行。此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也不应是僵死的、固定的,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变化不断地进行更新,淘汰不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并及时补充新的内容,这样才能保持生命力和活力。当然取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并不是说简单地把生活复制到教育领域就可以了,而是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和超越。

3。教育的载体从属于生活

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不仅体现在目的和内容上,也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知道每个个体都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之中,他们的发展完善和他们的生活是一致的。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13]可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内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自然是开展教育的有力载体。正如项贤明所指出的:“任何人只要作为一个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他就必须而且必然要首先接受生活世界的教育。他在生活世界中接受的教育,是他一切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需要的前提,也是他接受科学世界教育的前提。”[14]

事实证明,以往那种与生活过程完全脱离的苦口婆心式的说教常常是苍白无力的,是一种收效甚微的机械教化,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有学者指出这种教育过程“虽然教给人们获取各种实在利益的手段,但却把生命捆绑在铁笼里,把灵魂囚禁在洞穴里,它剪断了生命和精神自由飞升的翅膀,无法为生活指引可能性的超越之路”[15]。如果我们能够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对真实生活的真切感受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能够克服空洞说教的弊端,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在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升,这样教育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与生活隔绝,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褊狭”[16]。因此,教育要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教给学生获得生活的智慧与技能,使学生获得生活价值的超越和升华。

综上所述,生活是教育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立足生活必然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围绕着生活而展开。

[1]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27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3卷,18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5]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13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23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德]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周晓亮、祖良译,2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10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28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0]金生鋐:《规训与教化》,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德]爱利希·弗罗姆:《为自己的人》,57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1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41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3][法]卢梭:《爱弥儿》上卷,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4]项贤明:《泛教育论》,236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15]金生鋐:《规训与教化》,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6]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465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