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张明远**(科技伦理观察员)
-用户代表**周建国**(78岁,曾写信支持公司)
-法律顾问**陈律**(专注数据与AI法务)
第一次会议,议题直指核心:
**“心光科技是否应恢复‘对话’功能?若恢复,如何防止滥用?”**
讨论持续六小时。
周文渊教授说:“**死亡是人类最后的尊严。我们不能让AI成为‘永生’的幻觉制造机。**”
李静医生指出:“**对丧亲者而言,AI可能延缓哀伤过程,甚至导致情感依赖。**”
张明远则提醒:“**公众需要的不是‘复活’,而是‘被记住’。我们要区分‘纪念’与‘替代’。**”
用户代表周建国沉默良久,说:“**我老伴走了十年。如果有个AI能和我聊天,我会用吗?会。可我知道,那不是她。我只是……不想太孤单。**”
会议室一片寂静。
####**四、艰难抉择:暂停“对话”,启动“纪念”**
经过三轮投票与深度研讨,委员会做出决定:
1。**暂不恢复“对话”功能**,因技术尚无法确保情感安全与伦理边界;
2。**开发“纪念模式”替代方案**:
-用户可生成“数字纪念册”,包含修复照片、语音日记、文字故事;
-可设置“定时信件”,AI按预设时间发送思念文字;
-所有内容明确标注“虚拟生成,非真实对话”;
3。**设立“哀伤辅导入口”**,链接专业心理咨询资源;
4。**所有“纪念”内容,用户可随时删除,数据永不保留。**
邓超超在技术会上说:“**我们不是放弃技术,而是选择责任。**”
####**五、技术转型:从“拟真”到“留痕”**
团队重新定义“心声”与“忆影”系统:
-**“忆影”不再追求“完美修复”**,而是保留历史痕迹——如霉斑、折痕,仅做“可读性增强”,让用户“看见时间,而非抹去时间”;
-**“心声”增加“历史语境库”**,AI生成语音时,自动引用真实历史资料,避免虚构内容;
-开发“**记忆时间胶囊**”功能:用户可封存一段话、一首歌、一张照片,设定在未来某个时间自动开启,如“孩子18岁生日时播放”。
一位用户留言:“**你们没有给我‘复活’妈妈,但你们让我‘记住’了她。这更珍贵。**”
####**六、林晓雯的结局:一场没有“对话”的告别**
20XZ年3月,团队收到林晓雯丈夫的邮件:
团队全员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