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64页。
[45]引文中加方括号的文字,是斯皮瓦克自己的分析。
[46]上述对斯皮瓦克的引用请参见〔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94~97页。
[47]〔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396页。
[48]〔美〕约瑟夫·拉彼德、〔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07页。
[49]关于形象学的分析,参考了张月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的《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一文,谨此致谢。
[50]〔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349页。
[5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501页。
[5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9页。
[53]〔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58页。
[5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文集》(上册),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136页。
[55]Foucault,M。:Pe:Seleterviewaings1972-1977,HarvesterPress,1980,p。98。
[56]〔法〕米歇尔·福柯:《性史》,姬旭升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45页。
[57]JosephRouse:KnoohilosophyofSellUyPress,1987,p。116。
[58]〔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第74页。
[59]〔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16页。
[60]〔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81、353页。
[6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17、18页。
[6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350页。
[63]转引自〔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页。
[64]〔德〕弗里德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520页。
[65]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16页。
[66]参见萧俊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与文化再生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6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20页。
[68]转引自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10页。
[69]〔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88页。
[70]〔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28页。
[71]MichelFoucault:Pe:Seleterviewsaings1972-1977,NewYork:Pantheon,1980,p。133。
[72]〔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28页。
[73]〔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