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化殖民心态 > 三对话本身就是意义(第2页)

三对话本身就是意义(第2页)

[18]〔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219页。

[1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146~152页。

[2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347页。

[21]〔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48页。

[22]〔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狄玉明、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230页。

[23]〔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97~98页。

[24]〔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18、309、15、82页。

[25]〔美〕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297页。

[2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43、161、239页。

[27]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蒋仁祥、胡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3、292页。

[28]〔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蒋仁祥、胡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98页。

[29]转引自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9页。

[3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250页。

[31]〔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第38、39页。

[32]〔美〕普洛格、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第65页。

[33]转引自向维凌、黄晓京:《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第283页。

[34]〔德〕阿多诺:《主体与客体》,《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210页。

[35]参见〔美〕约瑟夫·拉彼德、〔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14页。

[36]DavidBohm:OnDialogue,Ed。ByLeeNiche,1996,p。6。

[37]〔法〕茨维坦·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王东亮、王晨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第87页。

[38]钱中文:《理论是可以常青的——论巴赫金的意义》,〔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1卷),晓河、贾泽林、张杰、樊锦全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7页。

[39]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79、378页。

[40]〔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57页。

[41]参见〔美〕斯蒂芬·K。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孙曙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68、130页。

[42]季进:《钱锺书与现代西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第194页。

[43]〔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狄玉明、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228页。

[44]ErvingGoffman:FormsofTalk,UyofPennsylvaniaPress,1981,p。199。

[45]参见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第84、402页。

[46]葛红兵:《话语权力分割与文化资源分配》,《求是学刊》1997年第4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