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504页。
[15]〔法〕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16页。
[16]〔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23页。
[17]〔美〕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第3页。
[18]〔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15页。
[19]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第497~498页。
[20]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3页。
[21]琳达·哈琴:《“环绕帝国的排水管”: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494页。
[22]谢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24页。
[2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30页,第4页。
[24]〔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55页。
[25]参见生安锋:《后殖民性、全球化和文学的表述》,《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26]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属下能说话吗?》,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57页。
[27]德里达:《延异》,汪民安译,《外国文学》2000年第1期。
[28]〔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10页。
[29]参见生安锋:《后殖民性、全球化和文学的表述》,《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30]〔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450页。
[31]〔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78页。
[32]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再思考》,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9页。
[3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436页。
[34]〔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431页。
[3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451~452页。
[36]参见詹姆斯·克利福德:《论东方主义》,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39页。
[37]参见〔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303页。
[38]〔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40页。
[39]〔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431页。
[40]W。J。T。米切尔:《视觉惶恐:W。J。T。米切尔与爱德华·赛义德访谈录》,〔美〕保罗·鲍威:《向权力说真话: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王丽亚、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67、68页。
[41]关于此问题的详细分析,请参考本书第五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