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时间的距离 从过去到未来歌词是什么歌 > 辑五 艺术小札(第2页)

辑五 艺术小札(第2页)

人家的人生道路,讨论了这么久,你一句话就完了,这么简单?

牛顿的物理定律,欧几里德的几何定理,都是这样几句话就说清楚了。

那你的话就是牛顿的物理定律,欧几里德的几何定理了?

这几段笔记,明显带有戏剧学院的色彩。当时,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四方洞开,八面来风,校园里,充满百废待兴、唯新是举的气氛。进了戏剧学院的学生,更愿意显示自己的身份特点,常常把那些戏剧家尤其是外国戏剧家,如莎士比亚、莫里哀、迪伦马特、奥尼尔、契诃夫、万比洛夫等人挂在嘴头,就像大家出门特别愿意把戏剧学院的校徽挂在衣襟上一样,坐公共汽车,售票的小姑娘都会高看几眼,常常是大家逃票的挡箭牌。如果换一个环境,哪怕是换一所学校,再说这样的话,都不合适,会让人觉得造作。在戏剧学院里,一点儿没有违和感,大家听了,都觉得特别有趣,常常会心会意。人们常会忽略或者模糊了现实与戏剧中的界限。在那所小小的校园里,迟到的青春,在课堂内外和书本上下跳进跳出,借助戏剧情景,回光返照。

我特别愿意把听到的这样的话,看到的这样的事,记录下来,在晚上宿舍熄灯之后,讲给大家听,大家哄笑之后,又给我补充好多,笑声更是此起彼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

还有一类,我也特别愿记,便是生活的点滴,是从表演系的同学排练小品受到的启发,因此,对人物的对话尤其感兴趣。对话,是话剧中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相似,又不尽相同,比小说更丰富(因为得有潜台词),更精练(因为舞台的限制不能如小说啰唆过于随意),更具有现场感(因为对面就是观众而不是看不见的读者)。笔记中记录的这些对话,都非常生活化,自己瞎编或想象,是编不出来的。对于人物对话的敏感和重视,得益于戏剧学院四年的读书,特别是表演系的小品——

每周六的晚上,宿舍里有位同学,都要把皮鞋擦得锃亮,接着对着一个小圆镜子梳呀,梳呀,把头发梳得锃亮。然后,挎上背包,走出宿舍,走出校门。

周日晚上,他回来了。回来就看菜谱。

大家问他:“喂,过得怎么样呀?”“怎么一回来就看菜谱呀?”……

“别提啦,我把菜炒煳了!”

不用说,他又是跑到老丈人家练手艺献殷勤去了。

你这头是哪儿剃的?

你猜!

你告诉我嘛!

不,你猜!

我妈那儿。对吧?

就在一拐弯儿那儿的理发店。

你看嘛,就是我妈那儿,是我妈给你吹的风吧?

不知道,我又不认识你妈!

个子高高的。

不,矮矮的。

最里边的那个?对吗?

不对。

得了吧!我妈吹的风,我一看能看出来。

这次,你看错了。

行啦,你别逗我了。

我干吗逗你呀?是个小姑娘给我剃的头嘛!

不理你了!找你那个小姑娘去!

两个同学吃早点。一个撕开包装纸,吃面包,一个吃馒头。

你看你吃面包,我吃馒头。

还不都一样,都是面粉做的。

那可不一样。你的穿着漂亮的衣服呢,我这是**。

真想找你,又不敢,只好老找下雨天去,你家又住在院子最里边,两边屋里的人一看我来,都把脸贴在窗户玻璃上,好像看一个从火星来的人。

有一次,你给我读一首诗,我就站在你身后,看见你嘴唇上长着一层茸茸的小毛毛,不像现在有了扎人的胡子。当时,你以为我一定在注意听你读呢吧?

我喜欢《七月》这本诗集,多么热烈,看得你心里发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