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主要思想 > 序言 走近真实的马克思与韦伯(第2页)

序言 走近真实的马克思与韦伯(第2页)

然而,在更深层意义上,卢卡奇的“滑动”也可以说是“非法”的。其所以说是“非法”的,是因为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在韦伯本人那里,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都是作为合理性的理念型,其理论意图并不是要承认一方而贬抑另一方。面对现代性的社会事实,韦伯只能恪守价值中立,只给予实然层次的犀利分析,并未提出应然的规范要求”。而马克思则不同,他不仅对这一事实性现象予以了科学分析,同时也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指出了超越这种现象的可行之道。更重要的是,对于分工与合理化的双重社会后果,马克思并未像韦伯那样只是将之看作并存的两个方面的事实,而是予以了辩证的理解,指出了其消极方面所可能导向的积极的社会后果。此点诚如洪镰德教授所言:“马克思体系的特征可以说是一种登堂入室的一元论的过程;韦伯基本上是一种曲折迂回的二元论。以一个更流行的术语来说,对韦伯而言,在实在与理念的领域之间,乃是有着一种‘本体性的差异’。”[25]就此而言,卢卡奇从马克思向韦伯的“滑动”便是一种思想上的“短路”,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将马克思复杂的现代性思想简单化了。而鉴于卢卡奇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及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巨大影响,因而,真切地把握马克思与韦伯思想上的同与异,以及卢卡奇对两人思想综合中的“合法”与“非法”之处,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至此我们只是简单地讨论了马克思与韦伯思想异同的几个方面,但由此亦可见出本书作者所指出的这一比较研究的意义,“不仅是理解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础,也是理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脉络的关键,更是我们深入反思现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此一研究对于今天正在经历着急速的现代性建构,从而急切需要加深对于现代社会之复杂性理解的中国社会来说,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学界对于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社会哲学在冷置多年后的重新高度重视,亦足以说明回到现代社会理论创始人及其视界并予以重新审视,已成为当今理论研究之一迫切任务。这部著作于此时出版,可谓适当其时。当然,这一研究尚有种种不足之处,但作者既然已经坚定地行进在这条路上,相信能够在推进这一事业中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2—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6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92页。

[6]〔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第156—157页。

[7]〔英〕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转引自〔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85页。

[8]〔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0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第18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26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287—28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2页。

[15]转引自〔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49页。

[16]〔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49页。

[1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144页。

[1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147—148页。

[1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148—149页。

[20]参见〔美〕奥尔森:《社会科学的兴起:1642—179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第202—204页。

[21]〔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第5页。

[22]〔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第338—339页。

[2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22—130页。

[2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7—101、358—526页。

[25]洪镰德:《从韦伯看马克思》,台北,扬智文化,1998,第134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