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3]〔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第2页。
[14]〔美〕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9页。
[15]郑昕:《康德学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页。
[16]〔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8页。
[17]〔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58页。
[18]在这种“经济决定论”看来,全部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过是自发形成的自然过程,经济关系在其中起着唯一的决定性作用,全部社会历史都被还原为经济关系,历史沦为由经济力量决定的一种宿命。
[19]郭忠华:《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190—191页。
[20]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3页。
[21]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3页。
[2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26页。
[23]〔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67页。
[24]郭忠华:《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235页。
[25]郭忠华:《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196页。
[26]〔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38页。
[27]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0、54页。
[2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88、89页。
[2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46、147页。
[3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50页。
[3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51页。
[32]〔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29页。
[33]〔美〕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37页。
[3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69页。
[35]〔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87页。
[36]〔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45页。
[3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8页。
[38]〔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第91、93、102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8页。
[40]〔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8页。
[41]〔德〕韦伯:《韦伯作品集Ⅴ: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34、435、438页。
[42]KarlL?with,MaxWeberandKarlMarx,London,BeAllen&Unwin,1982,p。25。
[43]〔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87页。
[44]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I: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第365、366、367、336页。
[45]〔加拿大〕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85页。
[46]〔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29页。
[47]〔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72页。
[48]〔德〕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5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