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宫送来的那盆素心腊梅,被安陵容安置在延禧宫东配殿窗下最通风见光的位置。她并未刻意宣扬,只每日亲自照料,清水润根,拭去叶上浮尘,如同对待一件寻常的赏赐。然而,这盆梅的存在本身,便是一个无声的信号,宣告着延禧宫与长春宫之间,多了一丝若有似无的牵连。
宫中皆是玲珑心肝的人,这消息自然不胫而走。皇后那边沉寂着,未见动静,想必是看在皇帝默许的份上,暂时按捺。华妃却似乎有些按捺不住,几次在请安时,言语间夹枪带棒,讥讽安陵容“攀上了高枝儿”,“连花花草草都懂得寻那风水好的地方长”。安陵容一概以沉默或怯懦的讪笑应对,心中却愈发警惕。华妃的敌意,直白而危险。
与端妃的“合作”,便在这样微妙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端妃并未提出过分的要求,每隔五六日,总会派那个面相陌生的小太监,悄无声息地送来一个空了的素锦香囊,或是带来一句极简的口信:“娘娘觉着前日的香气淡了些。”或是:“娘娘问,可能调一味更助安眠的?”
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次都是试探。香气浓淡,关乎对使用者心绪的精准把握;助眠程度,则涉及药材配伍的深浅功力。安陵容心知肚明,端妃是在掂量她的斤两。
她不敢有丝毫怠慢,每一次都竭尽所能。她运用三世积累的香道知识,在有限的、可通过太医院正当渠道获取的药材范围内,极尽巧思。或以柏子仁、合欢皮之清芬,佐以极少量龙脑开窍,制得清冽安神香;或以炒枣仁、夜交藤之温厚,辅以薰衣草、柑橘之调,制得温润助眠香。香气或清或暖,皆力求贴合端妃久病虚乏又需凝神静气的复杂体质,且绝不触碰任何药理禁忌。
她制成的香囊,依旧通过那隐秘的渠道送回长春宫。每一次,端妃那边都会送回一些不起眼的东西作为“回礼”——有时是一小包宫外式样的点心,有时是几本内容生僻晦涩的杂书,有时,则只是原样送回那个空香囊,仿佛只是寻常的物件往来。
安陵容却从这些“回礼”中,读出了更多信息。点心是京城老字号的产物,暗示着端妃与外界的联系从未真正断绝;杂书内容涉及地方风物甚至些许舆地志,拓宽了她的眼界,也似是一种无言的栽培;而那原样送回的香囊,细闻之下,除了她调制的香气,偶尔会沾染上一丝极淡的、不同的药味,那并非端妃平日所服汤药的气息,倒像是……太医院某位院判独家秘制的活血化瘀膏的味道。
端妃在告诉她,她身边并非铁板一块,亦有人在暗中窥探,或者,她本人也受着其他隐疾的困扰。这是一种隐晦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她们之间的联系,并非全然隐秘。
这日,安陵容正在调试一味新的香方,试图加入少许金桔蜜汁的甘润之气,以中和某些药材可能带来的微涩口感。宝鹃引着那长春宫的小太监又来了。
这次,小太监并未带来空香囊,而是垂手低声道:“娘娘说,近日秋燥,旧疾似有反复,夜间烦闷难眠。闻得安小主曾以金桔蜜调香,不知可否……再费心一二?”他顿了顿,声音更低,“娘娘还说,‘病中无聊,唯盼梅香,聊解寂寥。’”
安陵容拈着香匙的手微微一顿。端妃旧疾反复是假,借机索要与皇帝赏赐相关的金桔蜜香方是真!更关键的是最后那句——“病中无聊,唯盼梅香,聊解寂寥。”这分明是一语双关!“梅香”既指她安陵容(延禧宫有梅),亦指那盆腊梅,更暗指她们之间这缕由香缔结的“缘分”。端妃在问她,在这“无聊”(暗流汹涌)的病中(后宫局势)里,她这缕“梅香”,能否真正为她排解“寂寥”(应对危机)?
这是在向她索取更明确的表态,以及……更实质性的“价值”。
安陵容沉吟片刻,心中已有计较。她取过一张素笺,却并未写下香方,而是提笔勾勒了几笔,画了一幅极简的写意:一株遒劲的梅枝,于冰雪寒岩中斜逸而出,枝头数点寒苞,欲绽未绽。画旁无一字题款。
她将画笺小心卷起,封入一个崭新的素锦香囊中,连同新调好的、加入了金桔蜜的宁神香膏一起,交给了那小太监。
“有劳公公回禀娘娘,”安陵容语气平和,意有所指,“梅性耐寒,静待花期。冰雪虽厚,终有消融之时。”
她以此画此话回应:我知你处境艰难(冰雪寒岩),我自身亦在积蓄力量(欲绽未绽),我愿与你一同等待时机(静待花期),但我需要时间,也需要看到你的“冰雪”有消融的迹象(诚意与能力)。
小太监深深看了她一眼,低头接过香囊,无声退去。
梅香暗渡,机锋初试。
这不再仅仅是香囊的往来,而是意志与智慧的初步碰撞。
安陵容知道,她递出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份答卷。端妃会如何评判这份答卷,将决定她们这脆弱的联盟,能否真正迈向下一步。
她转身看向窗外那盆腊梅,花苞似乎比前几日,又饱满了几分。
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