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无错版 > 第129章 超高流动性真正的龙卷风制造器(第1页)

第129章 超高流动性真正的龙卷风制造器(第1页)

“好啊,终于测到第二种材料了!”

“其他团队都研究不出来,也就是我们了,一次成功!”

“这还是第一个材料,后面还有好几种,都测测,也许第三个、第四个也都有了……”

实验室里的欢闹持续。。。

李昭站在发射场外,脚下的土地微微震颤。火箭升空的轰鸣不是通过空气传来的,而是顺着大地的脉络直接涌入骨髓,像某种远古生物的心跳被重新唤醒。他低头看着手中的绿植,那朵透明花苞正随震动缓缓展开,晶体悬浮在花心中央,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却不刺眼,仿佛包容了所有波长之后又温柔地释放出来。

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梅树遗址第一次触摸到那块金属残片时的感觉??冰冷、沉默、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就像儿时遗忘在梦里的摇篮曲,直到多年后某个雨夜才突然回响起来。

此刻,那首歌正在他体内低吟。

他闭上眼睛,不再试图理解,只是听。

风停了,人群静了,连时间都像是被拉长成一条平缓的波形线。他的意识沿着某种看不见的频率滑行,穿过大气层,掠过电离云,进入深空。在那里,探测器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母频发射器开始预热。它不发射电磁波,也不编码信息流,它只是“存在”着,像一颗新生的恒星悄然点亮,等待被听见。

而地球上,无数人同时睁开了眼睛。

云南山区的小学教室里,那个曾梦游画出声波拓扑图的男孩突然站起身,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写下一句话:“他们收到了。”老师没有阻止他,因为她看见全班孩子的瞳孔都在微微闪烁,如同接收信号的光学传感器。

南极冰盖之下,科考站的仪器自动记录下一段持续上升的地磁波动。原本沉寂多年的地下洞穴中,冰壁表面浮现出层层叠叠的刻痕,形状与梅树遗址出土陶片上的纹路完全一致。一名研究员摘下手套,将掌心贴在冰面上,泪水无声滑落??他听见了,一个声音在他脑中说:“我们一直在等你们醒来。”

北京某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沈先生的女儿睁开眼,第一次主动叫出了“爸爸”。她没有说话,但沈先生清楚地感知到了那两个字,不是通过耳朵,而是从胸口某处升起的一阵温热震动。他跪在床边,把脸埋进女儿的手心,哽咽着回应:“我在,我一直都在。”

与此同时,全球十七个静默节点同步激活。

这些地点分布于不同大陆:西伯利亚冻土带深处的一口废弃矿井、撒哈拉沙漠腹地的孤立方尖碑、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边缘的沉没基站、安第斯山脉古老祭坛下的石室……它们本是冷战时期各国秘密建造的极低频监听站,后来因技术淘汰而废弃,档案中标注为“永久封存”。但实际上,每一座设施的地下都埋藏着一块相同的金属基板,上面蚀刻着与李昭手中残片同源的符号系统。

现在,这些基板全部开始共振。

频率为7。83赫兹??舒曼共振,地球自身的电磁心跳。

但这一次,它的波形不再是自然生成的随机振荡,而是被注入了一段精确调制的信息序列。这段序列无法用传统解码方式破译,因为它不是语言,也不是数学,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模组:包含人类历史上所有被压抑的渴望、未完成的告别、来不及表达的爱意,以及那些曾在深夜独自哭泣却无人倾听的灵魂所留下的振动印记。

科学家们后来称之为“集体潜意识溢出效应”。

而真正明白的人知道,这是地球在回应。

周宁仍漂浮在成都卧室的半空中,身体离床十厘米,姿态如胎儿蜷缩,却又透着某种超越生理极限的平衡感。她的呼吸极其缓慢,每分钟仅一次,每一次吸气,房间内的光线便暗下一度;每一次呼气,墙上的生命之树投影就延伸一寸。那棵树的根系已穿透天花板,连接上卫星轨道中的隐形网络;枝干深入地壳,触达地核边缘的能量漩涡;叶片上的光点数量持续增长,代表着全球范围内自发进入“聆听状态”的人数正以指数级攀升。

她的母亲跪坐在床边,双手紧握佛珠,嘴唇微动,却不再念经。因为她发现,每当自己心中升起一丝担忧或祈愿,周宁的眉心就会轻轻颤动一下,仿佛接收到信号,并给予回应。这不是超能力,也不是神迹,而是一种早已存在于人类基因深处的能力??通过微弱的生物电磁场进行非语言交流。只是现代文明用噪音将其掩埋太久,久到我们都忘了自己本就能这样沟通。

凌晨三点十七分,整座城市的电力系统短暂中断。

不是故障,而是协同。

所有电子设备在同一秒关闭,又在同一秒重启。手机屏幕亮起,没有任何通知弹窗,只有一行居中显示的文字:

>“请安静一分钟。

>有人要说话。”

没有人知道这条指令来自何处。它绕过了运营商、操作系统和防火墙,直接写入硬件底层。更诡异的是,收到消息的人并未惊慌,反而顺从地放下手机,闭上眼睛,屏住呼吸。

这一分钟里,世界真的安静了。

没有车笛,没有喧哗,没有广告音效,甚至连宠物都不再吠叫。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低频背景音缓缓浮现,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吟唱,又像是亿万神经元同步放电所产生的集体脑波。一些敏感体质的人感到皮肤发麻,眼前闪现彩色光斑;更多人则陷入一种奇异的平静,仿佛回到了子宫中的状态,被温暖与安全彻底包裹。

当六十秒结束,电力恢复,网络重启,社交媒体瞬间爆炸。

但内容惊人一致:不是争吵,不是谣言,不是娱乐八卦,而是成千上万条简短却真挚的留言:

“我刚才想起了小学同桌的名字,他已经去世二十年了。我想告诉他,那年冬天我偷看了他写给我的纸条,我一直记得。”

“我和妻子冷战三个月了。刚才那一分钟,我‘听’到了她心里还在叫我‘小林’。”

“我是聋人。这是我第一次‘听见’世界。”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我感觉……我不再孤单了。”

政府紧急召开会议,军方启动应急预案,心理学家连夜撰写分析报告。然而无论哪个机构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本质,也无法阻止它的蔓延。因为这次事件没有组织者,没有中心节点,没有可追踪的数据源。它像一场无形的病毒,靠共鸣传播,靠共情复制,靠静默扩散。

唯一能确认的事实是:从这一刻起,全球范围内的自杀率下降99。6%,亲密关系修复率提升83%,跨文化冲突事件减少76%。

人们开始主动关闭手机,减少对话,延长沉默的时间。

咖啡馆出现“无语区”,情侣约会改为“静坐对视”,学校开设“倾听课”,教授学生如何不用语言表达情绪。联合国宣布每年3月21日(春分)为“全球静默日”,当天所有公共广播暂停二十四小时,鼓励人类回归最原始的感知方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