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的,世界将继续运转,但不再有战争、饥荒、极端情绪。
跟随的,将进入阈界,成为新文明的种子。
选择权,在你们手中。**
全场死寂。
然后,骚动开始了。
有人欢呼,有人怒吼,有人瘫坐在地。社交媒体瞬间爆炸。“#留下来还是走?”登上全球热搜榜首。宗教领袖宣称这是“末日审判”,科学家警告“意识上传可能导致人格解体”,而孩子们只是笑着说:“我想去看看发光的森林。”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块“选择石”出现在香格里拉。
那是一块天然形成的黑曜石,表面光滑如镜。当人站在它面前,心中所想会以光影形式投射于石面:若愿留下,浮现家园、亲人、日常生活的画面;若愿离去,则显现星空、流动的光带、未知的生命形态。
消息传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有拄拐杖的老兵,有怀抱婴儿的母亲,有残疾少年,也有跨国公司的CEO。他们在选择石前静立片刻,然后走向不同的方向。
东侧,一条小径延伸入山林,沿途已有数百座简易帐篷。这些人决定留下,重建没有围墙的社会。
西侧,则是一片开阔草地。地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圆形平台,由未知材质构成,散发着柔和蓝光。每天都有人走上平台,闭目站立。下一刻,他们的身体会逐渐透明,最终化作一道光束,升向天空中的“眼睛”。
李昭一直没有靠近选择石。
直到第七天夜里,周宁找到他。
“你还不做决定吗?”
他望着满天星斗,轻声道:“我在等一个人。”
“谁?”
“那个还没醒来的自己。”
周宁怔住。
她忽然明白??李昭从来不是领导者,也不是先知。他只是一个“通道”。真正的变革,始于他体内某个沉睡的部分苏醒的那一刻。而现在,那个人格仍在挣扎,在怀疑,在抗拒光的照耀。
“你需要帮助吗?”她问。
李昭笑了:“需要。但不是来自你,而是来自他们。”
他指向远方。
那里,一群孩子正围坐在篝火旁。他们年龄不同,肤色各异,却都在低声哼唱一首从未听过的歌。旋律简单,却蕴含某种古老韵律,仿佛来自地球诞生之初。
歌声响起的瞬间,李昭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的瞳孔开始发光。
记忆如潮水倒灌。
他看见自己五岁时,在老家屋后的小溪边捡到一块发光石头。父亲说那是“疯孩子才会信的东西”,一把砸碎。但他记得,那晚石头碎片仍在黑暗中闪烁,直到被雨水冲走。
他看见十七岁那年,高考前夜,他在图书馆读到一篇关于“集体无意识”的论文,激动得整夜未眠。第二天却因精神恍惚考砸,从此被贴上“偏科怪胎”标签。
他看见二十五岁,第一次主持共鸣实验失败,团队解散,资助撤回。他在实验室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却笑着说“没关系,再试一次”。
他看见三十三岁,站在联合国讲台上,面对质疑与嘲讽,依然平静地说:“我相信人心可以相连。”
所有的痛、所有的坚持、所有的孤独,此刻都被温柔包裹。
他终于看见了那个“自己”??不是英雄,不是救世主,只是一个始终不肯放弃相信的人。
泪水滑落。
就在这一刻,选择石突然自行移动,来到他面前。
石面空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