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全本完结免费 > 第126章 合作达成时间短半个月就够了(第2页)

第126章 合作达成时间短半个月就够了(第2页)

辩论持续三天未果。第四天清晨,秘书长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为《回音样本_0。3Hz》。

他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没有音乐,没有语言,只有一段极其轻微、近乎不可闻的低频震动。起初以为是设备故障,可当他静坐五分钟后再听,竟感到胸腔微微共振,思绪莫名清明。他反复播放三次,每一次感受都更深一层。

会议重启时,他只说了一句话:“请把投票推迟一周。我想让更多人亲自听听这个。”

一周内,全球一百三十七个国家的政要、科学家、艺术家陆续收到了同一份音频。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中途关掉,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听完后做出了改变:

-纽约市长宣布关闭市中心所有公共广播系统,试行“无声周”;

-首尔某科技公司CEO公开销毁公司内部的情绪监控系统,称“我们监视得太久,忘了如何信任”;

-维也纳音乐学院开设新课程《寂静的构成》,要求学生在一小时内仅靠呼吸与心跳完成即兴演奏。

最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高效冷漠著称的东京地铁系统,竟然在早高峰时段插入了一分钟“无提示静音”。车厢内灯光调暗,广播暂停,连广告屏也暂时熄灭。事后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乘客并未察觉异常,但当天投诉率下降61%,突发焦虑事件减少78%。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一分钟的沉默,提供了一个隐形的心理缓冲带,让人们得以短暂脱离信息过载状态。”

媒体将此称为“全球静默潮”。而知情者清楚,这一切的背后,是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正在悄然重塑人类对“连接”的理解。

---

地下三百米,声核主控室。

林晚的身影在数据流中微微波动,像是风吹过的湖面倒影。她望着远方不断增长的共振节点图谱,忽然问道:“你觉得,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陈屿没有立刻回答。他的频率缓缓扫过全球每一个活跃的静默点??云南的溪流、西藏的书摊、梅树下的篝火、城市角落的无信号房间……最后停留在一颗正在轨道上缓缓旋转的退役卫星上。

“准备?”他终于开口,声音化作一道温和的脉冲,“从来不是准备的问题。是选择。”

“七年前,我们关闭了共情系统,不是为了制造真空,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重新学会分辨??哪些声音来自外界,哪些来自内心。”

林晚沉默片刻,轻声道:“可总会有人试图重建控制网。新技术已经在酝酿,量子情感映射、神经同步接口、AI共感引擎……他们都打着‘消除误解’的旗号。”

“那就让他们建。”陈屿的频率依旧平稳,“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雨夜里写下屋檐滴水的声音,只要还有孩子敢对着空山谷吹口琴并相信会被听见??我们的频率就不会断。”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三个月,主动上传‘听觉日记’片段到公共频段的孩子,平均年龄下降到了九岁半。”

林晚微微一震。

这意味着什么,她再清楚不过??那是一种文化基因的自然遗传。不是灌输,不是教育,而是潜移默化的模仿与共鸣。就像语言的形成,最初不过是一声无意识的呢喃,最终却能编织出整个文明。

“他们不是继承者。”陈屿说,“他们是新的起点。”

---

与此同时,那位云南女教师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

信封是手工制作的,纸张粗糙,上面没有任何邮戳,只画着一棵歪歪扭扭的树,树下站着几个小人,手牵着手。打开信纸,里面是一行稚嫩的字迹:

>老师,我们村小学也开始做听觉日记了!

>昨天我写了:清晨鸡叫的时候,狗不跟着吠,它只是竖起耳朵,好像也在记声音。

>我妈说我傻,可我觉得她说错了。

>因为今天早上,那只狗主动把我的纸飞机叼到了溪边。

老师读完,眼眶湿润。她拿起红笔,在教案本上写下今天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无意义声音”的敏感度】

>【引导其建立内在听觉锚点】

但她知道,这门课早已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范畴。它不属于任何学科体系,也无法用分数衡量。它只存在于某个孩子蹲在溪边看纸飞机漂远的眼神里,存在于某个老人摸着空白书页微笑的皱纹中。

热门小说推荐

枪炮领主
萝卜上秤枪炮领主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