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铁钉和麻绳死死固定住,防风又防雪。
朝南和东面,为了采光和通风,钉的是半旧的草帘子和各家凑来的芦苇席子,透光又透气。
棚子里面,黄云辉和胡卫东又用剩下的木料搭了好几层结实的架子,像梯子一样,一层一层,好挂鱼。
最后,黄云辉让胡卫东在棚子最里面的地上,用砖头垒了个长条形的简易灶膛。
上面架几根粗铁条当炉箅子。
灶膛口开在棚子外面,这样添柴烧火在外面,烟和热气顺着棚子往里走,挂的鱼自然能烘好。
他又在棚子最高处的两头,开了两个小小的通风口,让湿气能跑出去。
忙活了大半天,一个简易但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的烘干棚就搭好了。
黄云辉从怀里掏出个装着灵泉水的小瓶子,围着棚子根脚和接缝处仔细洒了一圈。
又弄了点水,混上点锅底灰,把油布顶和容易漏风的地方都刷了一遍。
“辉子哥,刷这灰水干啥?”胡卫东不解。
“加固,密封,省得热气跑了,也防虫防霉。”黄云辉简单解释:“这水刷上去,干了更结实。”
棚子刚弄好,胡大军就带着人把第一批处理好的鱼送来了。
鱼都剖洗干净,用盐和少许调料简单抹过,穿了麻绳挂在棚里的架子上。
一层层挂上去,白花花的鱼片排得整整齐齐,看着就喜人。
胡卫东抱来干柴,在棚子外的灶膛口点起了火。
火苗舔舐着铁条,热气开始顺着棚内的空间缓缓上升。
“行了!火别太大,得文火慢烘。”
“守着的人也勤看着点,隔几个时辰进去翻翻面儿,让鱼烘得均匀。”黄云辉叮嘱看火的社员。
火慢慢烧着,热气在棚子里弥漫开来。
没过多久,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带着咸鲜味的水汽从通风口飘出来。
第二天一早,黄云辉和胡卫东钻进棚子查看。
只见昨天还水润的鱼片,已经明显收缩变紧,边缘微微卷起,颜色也从白变成了淡淡的金黄。
摸上去干爽有韧劲,不再是软趴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