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活着内容概括 > 梁梓航 算法的上帝(第1页)

梁梓航 算法的上帝(第1页)

(一)欲望的蓝图

2015年春天,兰河的科技园里冒出了第一批创业公司。玻璃幕墙、共享咖啡厅、开源实验室,空气里全是“改变世界”的味道。

顾行之那时正在大学里带研究生,梁梓航是其中最聪明、也最沉默的一个。

他出身普通,父亲是邮政局小职员,母亲在超市收银。他的桌上总放着一本《人工智能伦理导论》和一包泡面。别人熬夜写论文,他熬夜写代码。

“老师,”他曾对顾行之说,“算法比人诚实。人会说谎,数据不会。”

顾行之问:“那人被算法替代之后,诚实还有意义吗?”

梁梓航沉默片刻,回答:“那时候,意义也会被算法定义。”

他二十六岁那年,创办了一家名为“心声(HeartVoice)”的公司。初衷是“让人们通过数据更了解自己”。

五年后,它成了全中国最大的情绪数据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代码与野心

心声App的第一个版本,只有一个简单的界面:

“你现在的心情是?”

下面是五种表情——哭、笑、愤怒、平静、空白。

梁梓航用机器学习算法,将每一次点击、停留、点赞、吐槽,都记录成数据。

几个月后,他发现,悲伤的用户更容易下单购物。

“痛苦是最好的商业信号。”他在团队会议上说。

“人越焦虑,越需要消费来自我安慰。”

他让程序自动监测用户的情绪波动,再把这些信息打包卖给电商平台。

淘宝用它推口红,拼多多用它推保温杯,短视频平台用它推减压玩具。

利润暴涨,投资人蜂拥而至。

他第一次登上《财经周刊》封面,标题是——“用算法理解人心的年轻人”。

他在采访中说:“我们不是操控人,而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顾行之读到这段话,摇头叹息。

他在笔记上写道:

“认识自己,本是哲学的起点,如今成了广告的入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据的圣经

心声的数据中心建在兰河新区一栋灰色大楼里。

那是他的“圣殿”。

每天数亿条数据从全国流入,汇聚成闪烁的蓝色光流。

“这不是信息,这是情绪的河流。”他对团队说。

“在这里,我们能看见人类的潜意识。”

他把用户按“情绪频谱”分类:

A类——易焦虑;

B类——冲动消费型;

C类——成瘾型;

D类——反社会型。

算法根据用户的“情绪标签”自动生成推送策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