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活着读后感 > 沈玉平 治不好的病(第1页)

沈玉平 治不好的病(第1页)

(一)理性的信仰

那年夏天,沈玉平从剑桥大学回国,三十五岁,皮肤苍白,头发总是整齐地分在左侧。我们第一次重逢是在兰河省医院的大厅。那天我去探望岳母,正巧他结束查房,身上还挂着听诊器。

“顾行之?真没想到会在这儿见到你。”

“你不是在英国当研究员吗?”

“回来了。总得回来。”他笑,声音有点低,“国外的实验室不缺我,国内缺医生。”

他那时刚被调任为神经内科副主任,专攻睡眠与情绪障碍。人称“最年轻的主任医生”,媒体采访时喜欢用那句套话:“他拯救了无数陷入黑夜的灵魂。”

我记得那天他的话很平静:“人是可以被唤醒的。只要有医学的光。”

他相信理性,相信药物、数据和神经回路能解释一切。那时候他每周工作七天,每天不吃晚饭,只喝黑咖啡。科室里的人都笑他:“沈主任不睡觉,睡觉的是别人。”

而那时,他的确是医院的传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治愈的幻觉

2011年的冬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沈玉平带领团队完成国内首例“慢性失眠脑刺激手术”,患者术后连续睡眠八小时。那天电视台的镜头拍到他摘下手套时的神情——像一个终于掌握了梦境开关的上帝。

我后来问他:“那一刻你激动吗?”

他说:“我激动,也害怕。因为如果人能被电流唤醒,那灵魂也许就没什么尊严了。”

那是他第一次提到“灵魂”这个词。

他的办公室里堆满医学书籍:TheNeurologyofsciousness、SleepandDreams、《神经伦理学导论》。桌上放着一张照片,是剑桥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他站在人群中央,身后是一片晨雾。

他告诉我:“剑桥的导师曾说,‘科学的尽头是道德。’我当时嗤之以鼻。现在我懂了。医生越相信理性,就越接近疯狂。”

我没听懂那句话的重量。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那是一个人开始坍塌的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院的秩序

沈玉平是那种把时间切成分秒的人。每天早上六点查房,七点半开会,八点门诊,晚上九点才离开医院。

他对实习医生说:“你们要把患者当作系统,不是人。系统才稳定。”

有人私下里叫他“机器医生”。他不在乎。

我曾在一次讲座上听他演讲。他说:

“医学不是拯救,是管理。我们管理生命的秩序。”

台下掌声雷动。

讲座后我们一起喝咖啡,我说:“你变了,像个工程师。”

他笑:“对,神经科医生就是人类的工程师。”

他的笑带着一点冷。那时他还没意识到,这种冷,会慢慢结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例“治不好的病”

2012年,他遇到一个病例——一名十九岁的女大学生,患严重的失眠性焦虑。一个月不睡,见谁都笑。沈玉平连续观察七天,换了五种药,毫无效果。

第八天,女孩从住院部七楼跳下。

我后来听他说:“她死的那天,我站在窗前,看着那块血迹。我忽然觉得,我手上握的所有知识都在往外流。”

他没告诉别人,自己把那张病历复印留了下来。

上面最后一行是他写的:“病人状态:意识清醒,情绪稳定。”

那是他一生的耻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仰的裂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