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传来掌声,她转过身,整理衣襟,再次走出门。
她知道,生活不会因为她的良心停下脚步。
三·理财的陷阱(2013–2016)
2013年春,兰河的楼市开始降温。林娜第一次感觉到“形势不对”。
她所在的保险公司却依旧在加推新产品,口号是“稳健收益、稳赚未来”。她听着这些熟悉的词语,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不安。
那年,她满三十岁。
在这个行业里,三十岁意味着“成熟、稳重、值得信任”;可她心里清楚,那只是包装词——就像她的笑,经过反复训练后,再也回不到自然。
春节前,她回到老家探亲。母亲病情加重,腿肿得走不动。她带了点补品回去,结果发现母亲一直在吃便宜药,说贵药太浪费。
林娜一阵心酸,偷偷放钱在抽屉。
饭桌上,堂姐忽然提起:“娜,你那保险啥时候能返?我都交了六年了。”
林娜一愣,笑着说:“快了,再坚持几年。”
堂姐又问:“那收益怎么算?是不是比银行利息高?”
她低头夹菜:“差不多。”
夜里,她睡不着。拿出计算器一算,才发现那笔保险——一年一万,十五年后能领的不过十三万,还不算中间被扣的管理费。
她脑海里浮现出堂姐和姐夫在菜市场卖菜的模样,心口一阵发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的“业绩”,其实是建立在别人的误信上。
2014年夏,风暴真的来了。理财型保险被媒体曝光:“收益虚高”“分红不实”“合同陷阱”。公司电话被投诉打爆。
林娜接到无数客户的电话,有哭的、有骂的、有咆哮的。
“林娜,你不是说稳赚吗?”
“你骗人!”
“我辛辛苦苦的钱都打水漂了!”
她想解释,可她自己也搞不清。
那些复杂的金融词汇——“复利”“万能险”“管理费”——连她都没完全理解。她记得培训时经理说:“客户不懂才是机会。”
可现在,她成了众矢之的。
她去找王莹。
王莹叼着烟,脸上露出疲惫的笑:“这行就是这样,别太当真。反正公司有免责声明,客户签字了谁也赖不着。”
林娜低声问:“那良心呢?”
王莹愣了一下:“良心?我们卖的是希望,哪来的良心账。”
那天晚上,林娜走出公司,风沙扑面。街边的霓虹灯闪烁,她看着橱窗里的自己——西装笔挺、笑容得体,却像个陌生人。她忽然觉得自己像舞台上的演员,台词早背好了,只是忘了为什么要演。
为了挽回局面,她开始不断安抚客户,甚至用自己的钱垫付返还金。她卖掉首饰、借了贷款,一点点往外补。
堂姐打电话哭:“娜,我不是怪你,但这钱是我家养老的钱啊。”
林娜说不出话,只能一遍遍道歉:“姐,我一定想办法。”
半年后,她负债近二十万。
公司眼看形势不好,开始裁员。经理笑着宣布:“市场调整,我们要精简团队。”
林娜的名字在名单上。
她去找人理论,那人说:“你合同工,没编制,没补偿。”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工具。
就像当年在医院,她没有编制;现在,在这家公司,她依然没有归属。
她的朋友圈渐渐变了。以前那些高喊“梦想”“财富自由”的同事,不是转行做微商,就是销声匿迹。偶尔刷到一个前同事晒的鸡汤语录——“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的低谷”——她会苦笑:这语气多熟悉,像她当年对客户说的。
2015年,母亲病危。她赶回老家,母亲的眼神浑浊,却还是笑:“闺女别哭,你是有出息的人。”
她握着母亲的手,泪流满面。母亲走后,她卖掉城里的租房,付清债务,连殡葬的钱都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