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erMaory,VMI)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是指供应商负责对销售商的库存进行监控与协调,根据其销售情况实时做出补货决策。它是将涉及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多级供应链库存管理转变成供应商单级管理库存。出版社首先从分销商处接收相关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分销商销售和库存的真实信息(如POS、销售量和库存量的信息等)。然后出版社通过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得知分销商仓库里每一种图书的库存情况和市场需求,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分销商制订和维护库存计划。什么时候补货、补多少货变成由出版社决定,出版物发到经销商手中,出版社仍保持对库存出版物的所有权,直到出版物被卖出,才由分销商按照约定抽取一定利润后,向出版社支付货款。
在传统的出版供应链中,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库存都是各自为政,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都按照各自的库存控制目标和销售预测管理库存,彼此独占库存信息,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只能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预测,靠单方面增加库存应付需求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出版行业普遍实行的退货和赊销制度,下游分销商可以放心地借由己方一时的销售数据甚至仅凭经验向出版社提出订数;而另一方面,饱受退货之苦的出版社,就算明明质疑这些订数的可靠性,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还是不得不忐忑不安地按照略高于订数的库存备货。于是,这种貌似矛盾的两极现象便出现了。要么出版社被卷入到新一轮的退货漩涡中,要么出版社无法满足因突然增加的市场需求而导致的紧急订单追加造成的“书荒”现象。而供应商管理库存和传统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出版社由原来努力将出版物推销给分销商转变为努力地帮助分销商销售,出版社和分销商共同关注如何维持合理的库存量,将双方库存费用降到最低,更有效地将更多的出版物卖给读者。因此不难看出,供应商管理库存与传统的模式比起来,是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效缓解了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图书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着“牛鞭效应”,图书市场竞争激烈,读者需求变化多端,一旦发现库存不够,再向出版社订货其实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些需求信息是逐级向上反馈的,等出版社拿到订单,安排发货或者紧急加印,再发到分销商手里时,已经是若干天以后的事情了,这时不仅错过了销售黄金期,出版社还可能遭遇因退货而导致的新一轮库存增加。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信息是共享的,这就使得出版社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库存管理实现同步化运作,压缩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缩短了订货提前期。出版社直接管理用户库存可以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更好地协调出版物的生产和配送,有效缓解“牛鞭效应”。
2。实现了出版社和分销商的利益双赢
VMI的实现要求出版社和分销商之间高度信任、密切合作,出版社为分销商管理库存,使分销商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库存管理部门,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开展营销业务。而与分销商自己管理库存模式相比较,出版社更了解自己的产品,对自己的产品管理更有经验、更专业。他们非常清楚不同品种、不同类别出版物的销售变化曲线,出版社通过获取的一手销售和库存信息,提前安排生产和供应,做好销售服务工作,二者各取所需,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出版社也可以通过提供包括库存软件、专业知识、后勤设备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服务,提高分销商的服务水平,分销商的库存管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1。进行必要的成本分析
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相对传统库存模式有着自身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出版供应链中首先要进行成本分析,然后再决定是否采用该模式,以及采用这种模式的程度。这类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成本。这里所说的时间主要是指出版社从获知分销商存货数量的变化,到制定补货决策,最后补货成功所需花费的时间。如果这个周转天数过长,以至于无法和出版物的市场生命周期相协调,甚至由此耽误销售,那么显然就不适合采用VMI模式。二是过期成本。每年出版社都会有大批的过期出版物被回收化为纸浆或贱卖,这类过期出版物大都是还没进入市场或者刚销售很短的时间就因为技术进步、读者喜好的变化等原因被市场淘汰,这在期刊、电子音像出版物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存货量越大,存货时间越长,过期成本就越大。三是资金成本。资金成本也可以叫做机会成本,就是资金投资于存货而损失的其他收入。这类资金成本主要考虑出版社是否真的存在存货问题,也就是出版社是否真的是因为存货模式问题而影响了销售。如果不是,那出版社完全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宣传促销、物流储运等其他方面,不至于盲目投入,影响资金的利用率。四是短缺成本。库存出版物还可能会因为偷盗、受潮、失火等管理不善的原因造成损失。一般来说,库存的储量越多,存放的时间越长,短缺成本就可能越大。五是价格成本。出版物都是受其市场生命周期限制的,库存出版物的价格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反而会随着市场销售衰退期的到来,降价销售甚至亏本销售,一旦出版物被市场所淘汰而退出市场,那这部分存货的价值也就基本丧失了。
2。组建多功能小组
为了更好地实施VMI,出版社和分销商需要共同抽调人员组建多功能小组。既然是多功能,那这个小组不仅要分析存货成本,还需要进行做好加入VMI的分销商的资格把关工作。这两项工作并不是哪一方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双方通力合作。出版社可以通过抽调编辑、策划、发行人员,甚至是技术人员参与小组活动,从而提高内部人员的协调能力。而通过共同工作,出版社和分销商也可以通过建立共同的营销体制,减少资源浪费。
3。选择适合双方的社店信息对接系统
成功实施VMI必须有如下几个关键的信息系统支持:一是补货决策支持系统(RDSS)。该系统是出版社根据图书需求量及社内库存量并结合出版社生产、运输能力,对订货店、安全库存水平、补货的数量和时间、运输方式及线路进行决策。它是VMI的核心,对VMI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主要完成出版社和分销商之间电子数据的实时交换和共享。从这里可以看到RDSS的运行建立在对大量数据的掌握分析的基础上,需要EDI系统的持续支持。
4。拟定合作协议
在出版社和分销商的合作过程中,无论是存货成本的分析,还是加入VMI的分销商资格的确定,都需要有个明确的约束标准,这就需要拟定双方都认可的合作协议。
(三)建立核心企业型供应链
从组织特征看,供应链分三种类型:核心企业型、寡头垄断型和均衡链式型。通常,以一家企业为核心形成的核心企业型供应链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如以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供应链。目前,我国出版业链属于第三种类型,出版、中盘和零售各环节实力相当,没有强势地位的企业;同一家企业参与几条供应链,出版业链错综复杂;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约束机制,企业经常在不同出版业链中迁移,供应链稳定性差。因此,应该建立像日贩、东贩那样的大型中盘,从供应链理论来分析,中盘在供应链中是联系上下游企业的节点,做大中盘,对稳定供应链、加强供应链协作、提高供应链效率和促进信息共享非常有益。另外,从物流体系硬件建设来看,实力雄厚的中盘才有能力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如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改装业务、自动化作业、兴建物流中心、为客户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方案。
(四)提高供应链硬件和软件建设
1。加快信息标准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体系是实现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也是供应链上的神经系统,缺乏有效信息流的供应链必然是低效率的供应链,而信息的交流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但我国图书标准化依然落后,造成信息交流困难,影响供应链效率。
实现图书信息标准化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先进物流设备:
(1)条码设备。一维条码应用是目前其他设备应用的基础,二维条码和电子标签作为自动识别技术在出版物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二维条码在出版业的应用,可以解决网络间数据交换标准化问题、图书产品信息标准化问题、图书营销分类标准化问题、出版发行业务流转单据格式标准化问题等。在出版发行业亟待解决的若干关键性问题中,最直接受益者和受益面最大的就是出版业电子商务和网络书店。因其防伪性能,使猖獗的盗版活动得到遏制。
(2)输送带及周转箱。输送带和周转箱是构成分拣系统、撒播式主配线及库房电子标签系统等必备的基础设施。
(3)分拣系统。自动分拣设备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供应商类别进行清点与分拣。它能提高效率、减少差错,占用空间小,适用于发货、调退及退货业务的分拣环节。
(4)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应用于库房架位管理,是目前可行的物流库房精细化管理的方案之一,主要应用于货品下架、货品上架、盘点。
(5)无线扫描技术。无线解决方案是由手持式终端、射频接收器和数据处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具有方便、灵活、移动性强等优点。手持式扫描设备通过射频接收器连接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通过网络实时与书店管理系统中央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操作人员对实物的所有扫描动作都直接反映到中央数据库,使其他业务子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调退数据,使调退信息透明化。
2。退书处理系统设计。退书是出版逆向物流的主要内容,目前的退书系统落后、成本高、效率低,而新的退书处理系统采用电子化退货流程和模块化设计。
所谓电子化退货流程,就是在行业内或整条供应链上设定一系列的标准参数,并通过电子化的退货申请、审批、执行流程,使退货方在退货时间、退货品种、数量、退货出库和退货指令上达到规范化;同时实现退货方与逆向物流具体执行部门之间的衔接,提高整体逆向物流的作业效率。模块化设计通常包括三个主要模块:日常处理、统计查询和系统管理。这种以电子化流程和模块化设计为特征的退书系统克服了传统退书系统烦琐的程序,在网上就可以完成退书,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方便快捷,而且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集成和处理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