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物流管理专业书籍 > 任务三 识别图书配送的概念作用与流程(第3页)

任务三 识别图书配送的概念作用与流程(第3页)

一是对象不同。图书配送加工的对象是具有商品属性,进入流通过程的图书商品;而就图书生产中不同阶段的产品形态而言,其生产加工的对象都不是最终的图书商品;在编辑工作阶段,生产加工对象是符合出版要求的样稿,是编辑对样稿进行编辑加工、修改润色的过程;而在图书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图书印刷装订的制作过程,是图书商品生产的过程,其加工对象是修改好的、准备出版印刷的图书稿件。

二是内容难易程度不同。图书配送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而不是复杂加工;图书生产加工则是为生产人们所需的图书商品而进行的复杂加工。对复杂加工而言专门设有生产加工的过程,但图书配送加工则是对图书生产加工所进行的一种辅助性或补充性加工。从配送加工的性质看,图书配送加工绝不是对图书生产加工的取消或替代。

三是目的不同。从价值实现来看,图书生产加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并重,是为了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图书配送加工的最终目的则在于完善图书的使用价值并在不作大的改变情况下提高图书商品的价值。

②图书商品流通中配送加工的具体内容:

一是分类编目。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管理,是图书配送环节中的基础性工作,是配送中心对所库存的图书资料进行归类和整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环节。除此以外,编目的意义还在于,根据不同书目的特点对书目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依一定的规则录入数据库,并与计算机网络连接,使读者通过网站查阅书目,从记载描述中能详尽了解该书目的内容主题、学科性质、著者版次等相关信息。

图书的分类编目一般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出版物营销分类法两种方式进行图书分类。配送中心一般对到货的图书分编时会按图书供应商提供的《图书传票单》对比新到图书货品的ISBN号进行清点接收,以保证和图书供应商提供的图书数据一致,同时装贴磁条。验收管理中对每种图书进行库存查重处理,查重时从ISBN号、题名、著者等多个途径分别进行。通过对库存查看,对于有库存记录的、本身存在预录数据的图书,只需将先前的编目数据核对修改一下就行了,再进行审校,贴条形码;对于新的图书品种,配送中心的数据库中没有相关书目信息的,要先进行书目数据录入的相关操作。配送中心的图书分类编目是依据中图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或者中国出版物营销分类法,利用出版物上的条形码和配送中心电子条形码系统对出版供应商提供的图书进行品种编码管理,入库的时候自动扫描图书信息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处理后形成相关图书书目库存信息,系统自动输出入库区位、货架、货位的指令。通过利用计算机库存处理系统,可以清楚地知道入库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具体在库的位置。在收到订单后,配送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借助库存处理系统查到相关图书的库存数量和所在位置。

图书的在库数量和书目种类会随着图书配送的次数不断地改变。一般配送中心编目人员在做完一种数据后,都会检查校验,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编目工作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个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库将为读者网上查阅提供极大的方便,也为实现图书配送提供了准确便利的管理。

二是数据录入。图书分类编目的重点在于书目数据的著录。配送中心对于新到的图书货物进行分类编目时,就需要进行书目的数据录入。这主要包括对在图书查看环节中发现没有库存编目数据的新品种图书进行著录书目数据,对已有库存编目的图书进行数据补充或修改,对由于图书配送造成配送中心图书库存数量改变而进行核实和修改等。书目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不但为读者在网上查阅图书信息、更为全面了解配送中心的图书资源提供了方便,也为配送中心在业务处理和及时掌控、调整图书数据提供了便利。

在图书查看环节中发现库存中没有编目数据的新品种图书时,配送中心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著录书目数据并形成图书数据库。著录书目数据主要是要录入标引图书分类号、正(副)题名、著者、著者号、次要著者、版本著者的叙述、出版者、出版年(印制地、印制者、印制年)、数量(面、页、册数)、ISBN号、定价、目录、内容简介等有关每种图书的详尽信息,以便读者查询和日后的配送管理工作。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图书数据录入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大量外来的标准数据来保证书目数据库质量,避免繁杂的手工著录过程,大大缩短图书建库时间。联机编目的空前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书目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原有的图书采编数据成品可以通过购买、下载的方式在一些信息机构获得。有些图书供应商也会事先提供相关图书书目的数据,配送中心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书目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图书信息进行下载和修改。

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配送中心工作人员应保证数据质量,做到边录入边核对,做到录入数据与书目信息一致。如检索资料不全或者不准,都将会直接影响到图书的查准率与查全率,使图书无法正确归类上架,也不能正确统计库存书目等,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给整个配送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对于已有库存编目的图书,工作人员要将库存编目信息与新进图书进行核对,主要查看是否录入错字;著录内容是否符合标准格式的要求和编目规则;提供的检索目标是否充分和规范;多卷书的处理是否一致;主题词的选择是否准确和规范;内容相同的文献分类是否一致;是否做到一书一号等。对于不相符的部分,要及时进行数据补充或修改。对由于图书配送造成配送中心图书库存数量改变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及时的核实和修改。要及时防止差错,提高编目质量。

5。送货

送货是配送活动的核心,也是备货和理货工序的延伸。在送货流程中,包括配装、输送、送达服务和车辆回程。送货是配送的终结。

(1)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通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并降低送货成本。因此,配装也是配送系统中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不同于以往送货的重要区别。

(2)输送:即配送运输,如何组合最佳路线,如果根据客户要求的运送方向和运送地点使车辆配装与运输路线进行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需要解决的难度较大的工作。除此之外,图书的运输管理中还应注意,因图书的类型不同而导致的运输管理必须分对象进行。教学类等时节性图书季节性强、订书数量大、及时性要求高;畅销书具有很强的销售高峰期特征;还有常备书需要按时补货。同时由于图书逆向物流比例较大,故要采集GPS的信息,利用调度子系统传来的图书配送指令来合理整合图书的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

(3)送达服务:配好的货不仅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有效、方便地办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要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服务工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强调配送业务的送达服务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配送与运输的主要区别之一。

(4)车辆回程:即执行完配送任务之后,车辆返回。在一般情况下,车辆回程往往是空驶,这是影响配送效益、增加配送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提高配送效率和效益,配送企业在规划配送路线时,回程路线应当尽量缩短,在进行稳定的计划配送时,回程车可将包装物、废弃物、次品运回集中处理,或将用户的产品运回配送中心,作为配送中心的配送货源,也可以在配送服务对象所在地设立返程货物联络点,顺路带回货物,尽量减少空车驶返,提高车辆利用率。

(二)配送方式

1。定量配送

定量配送即按事先协议规定的数量进行配送。这种方式数量固定,备货工作有较强的计划性,容易管理。可以按托盘、集装箱及车辆的装载能力来有效地安排多用户的、不同数量的配送,这样能够有效地利用托盘、集装箱等集装方式,也可做到整车配送,配送的效率较高。定量配送不仅有利于配送服务供给企业的科学管理,对用户来讲,每次接货都是同等数量的货物,这有利于人力、装卸机具、储存设施的配备。定量配送适合在下述领域采用:(1)用户对于库存的控制不是很严格,有一定的仓储能力,不施行“零库存”;(2)从配送中心到用户的配送路线保证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准时的要求;(3)难以对多个用户实行共同配送。只有达到一定配送批量才能使配送成本降低到供需双方能接受的水平。

2。定时配送

定时配送即按规定时间和时间间隔进行配送。定时配送的时间由配送的供给与需求双方通过协议确认,每次配送的品种及数量可预先在协议中确定,实行计划配送,也可以在配送之前以商定的联络方式(如电话、传真、计算机网络等)通知配送品种及数量。定时配送这种服务方式,由于时间确定,对用户而言,易于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按照最理想的时间进货,也易于安排接货力量(如人员、设备等)。对于配送企业而言,这种服务方式易于安排工作计划,有利于对多个用户实行共同配送以减少成本的投入,易于计划使用车辆和规划路线。定时配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小时配方式:即接到配送订货要求之后,在1小时之内将货物送达。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消费者突发的个性化需求所产生的配送要求,也经常用作配送系统中应急的配送方式。

(2)日配方式:即接到订货要求之后,在24小时之内将货物送达。日配是定时配送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一般而言,日配的时间要求是:上午的配送订货,下午可送达;下午的配送订货,次日早上送达。这样就可以使用户在实际需要的前半天得到送货服务。如果是企业用户,这可使企业的运行更加精准化。如日配方式广泛而稳定地开展,就可使用户基本上无须保持库存,也即实现用户的“零库存”。

日配方式对下述情况特别适合:①消费者由于工作和学习需要,对某种出版物品急需。如学生读者为了临近的考试需要,急需某种教材,在网上查阅后下的订单。②消费者由于消费冲动产生的突发需求,如电子词典、点读机、学习机等电子出版物和一些有纪念价值的出版物。③用户是许多小型商店、书店,追求周转快,随机随售,或是连锁型出版企业,需要采取日配形式,保证货物的更新程度和加速周转。④用户条件限制,不可能保持较长时期的库存,或者用户是采用“零库存”方式进行运作的企业。

(3)准时配送方式:即按照双方协议时间,准时将货物配送到用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和小时配、日配的主要区别在于:小时配、日配是向社会普遍承诺的配送服务方式,针对社会上不确定的、随机性的需求。准时配送方式则是根据用户的生产节奏,按指定的时间将货送达。这种方式比日配方式更为精准,可实现零库存。准时配送的服务方式,可以通过协议计划来确定,也可以通过看板方式来实现。准时配送方式要求由很高水平的配送系统来实施。由于用户的要求独特,因而不大可能对多个用户进行周密的共同配送。这种方式适用于装配型、重复、大量生产的企业用户,这种用户所需的配送物资是重复、大量而且没有太大变化的,因而往往是一对一的配送,如学校向出版社定期订购教材等。

(4)快递方式:是一种快速配送方式,一般而言快递服务覆盖地区较为广泛,所以,服务承诺期限按不同地域会有所变化,这种快递方式,综合利用“小时配”“日配”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送达的方式,但不明确送达的具体时间,所以一般用作向社会广泛服务的方式,而很少用作生产企业“零库存”的配送方式。快递配送面向整个社会企业型和个人用户。如日本的“宅急便”、美国的“联邦快递”、我国邮政系统的EMS快递都是运作得非常成功的快递配送企业。在淘宝网、当当网等网站上购买书籍等物品,客户大都采用快递的方式进行配送服务。

除以上几种配送方式外,还有定时定路线配送、即时应急配送、共同配送等。

3。共同配送

按照日本工业标准的解释,共同配送是“为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而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为: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具体而言,共同配送是由多个企业为了实现运输规模经济而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主要针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

共同配送有以下两种运作形式:①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优化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②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于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这种配送有利于节省运力和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