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国内出版物流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任务思考
在我国出版物流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出版物流是仓储和运输的错误观念,而一个完整的出版物流过程应该是仓储、库存、运输、配送、包装、信息处理的集合体,从企业的角度,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我国的现代出版物流建设。
任务分析
出版物流的建设应该体现为高度的信息化、适度自动化、流程合理化与实际需求匹配的原则,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硬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出版物流人才、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以此提高出版发行业的整体效益。
一、我国出版物流建设的现状
目前中国出版业已经认识到与国际出版物流的差距,为了尽快与国际出版物流接轨,中国出版业加快了出版物流建设的步伐,进行了一系列物流建设活动:全面发展连锁经营,建立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然而,现代物流是一项真正意义上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系统工程,它是整合运输、包装、装卸、仓储、配送、退货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良好的服务功能。但是由于我国对现代出版物流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和进行物流建设的经验,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全国出版业纷纷建立物流中心和配送基地,为出版物流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反映了出版物流建设和整合的重要性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出版业也为此投入很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
由湖南出版集团投资1。1亿元人民币建设的一个大型物流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提供从纸张、印刷到图书分拣的“一条龙”服务,该物流中心还具备成为第三方物流的能力,2003年9月14日,该物流中心被冠名为“湖南华瑞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最大的出版物流中心于2003年9月开工,该中心坐落在江岸区黄浦科技园内,规划用地3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中心全部完工后包括全国出版物电子商务信息中心、彩印中心,将成为集印刷、发行以及销售于一体的出版物流中心,并为半径500千米内的各类图书连锁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配送服务。
安徽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物流配送中心于2003年10月16日举行奠基仪式,该物流配送中心建在合肥市庐阳区产业园内,占地112亩,总投资人民币8000万元。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将使安徽省新华发行集团实现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江西省新华书店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于2003年9月16日投入试运营,该系统实时互动的查询功能不仅使全省新华书店的业务计算机管理以及网上查询、网上下单订货成为现实,而且实现了出版社、销售店、发货店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链接。
2000年9月北京西南物流中心在京郊建立并投入运行,下设上海、广州、青岛、重庆等分公司,现有库房总面积30万平方米,合作出版社100家,年营业额100亿元,是一家有较大影响的非出版企业。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出版物流建设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从全国范围讲,时间相对集中;投入的资金较多,规模较大;大多数由省一级出版企业进行运作,且具有地域性;应用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集体和民营企业加入出版物流领域,为出版物流的发展与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将进一步促进出版业走向做强做大之路。另外,有的省市出版物流建设的规模和进度与自身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其实际效用尚未得到完全发挥。
较之国际出版物流而言,我国出版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和发展呈现出观念滞后性、分布不均衡性、供需矛盾性、技术落后等特点,出版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现代物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产业集中度低,抑制了出版物流的规模;
(2)出版物流区域分割;
(3)出版物流结构失衡;
(4)出版物流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二、发展我国出版物流的对策与方向
在中国出版业组建集团、全面推进连锁经营的过程中,物流系统是供应链的核心,物流系统的整合与优化是出版物供应链整合的关键。因此,发展现代出版物流,是中国出版发行业的必然选择。出版物流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加快周转,实现规模效益,更高效、快捷地服务于出版营销,提高出版发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按照我国出版业的实际,出版物流的建设应该体现高度信息化、适度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与实际需求匹配的原则,控制建设成本。
为此,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需要形成合力,有所分工。针对前面所列出版物流存在的问题,我们探讨其发展对策和方向。
(一)宏观方面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在我国,长期存在着一种物流就是仓储和运输的错误观念,加上长期受“重业务、轻储运”观念的影响,没有认识到物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流,导致物流成了制约商流发展的瓶颈,也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中的软肋。对此,我们应从根本上转变物流观念,牢固树立现代物流理念。现代物流业投入大、回报慢、本身效益低,但综合效益高,因此,我国出版物流建设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任务,其具体经营都要采用市场机制,要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现代物流业既是市场经济满足公众物质需求的产物,同时,它的发展也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并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循环。
2。进行产业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
目前在出版物流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资金周转慢、库存积压大、退货率高、经济效益低下的困难。这种现状将成为整个产业现代化的障碍,只有实现产业重组,实现物流规模化运作,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在许多省市正在运作的集团化经营,正是实现规模经营的积极尝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规模化经营中,规模要适度,要与市场发育相适应,尤其在物流中心的建设上。如果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图书流通规模支持物流中心的运营,就会造成企业资源闲置和资金亏损,但是,如果规模过小、分布过散,又无法获得规模效益,规划过于保守可能会使企业在未来物流业务扩张时受到抑制。建设出版业物流中心要与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要与周围的出版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城市交通、城市用地等环境因素相适应,要与当地城镇整体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相适应,高度统筹、全盘考虑。具体来说,可以发挥本地的一些优势,如人力成本较低、交通便利、市场发达等,一味强调高起点、大投入是不合适的。
3。物流中心战略定位、布局模式应当合理,防止重复盲目建设
战略定位解决发展方向问题,决定出版物流中心的类型、形式和运作方式,如销售型图书配送中心是定位于流通的,储存型图书配送中心是定位于中转的,二者的运作方式也就截然不同;布局模式则是对战略定位的深化,是物流中心运行体制的具体化,它决定了物流中心的业务功能、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等。是否有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明确的布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物流中心的成败。配送中心、仓储中心、中转中心、批销中心等出版物流节点,在全国出版网络一盘棋中要有明确的数量、规模和科学布局,避免投资浪费,走绿色物流建设之路。现在出版物流中心都是由各省出版企业在各自的区域范围联合兴建的,宏观上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全盘的规划,有强化流通壁垒之嫌。这不利于出版业连锁经营,因为连锁经营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地区界限,所以,物流是否引导和促进了连锁经营是检验出版物流成败的标杆。
4。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物流标准化的进程
2003年年底,《中国出版物物流标准总体规范》通过专家评审;2006年4月1日,《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开始实施;2007年1月1日,中国与世界同步实施新的13位ISBionalStandardBookNumber)标准。这表明,我国出版物流的标准化进程在加快。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继续充分重视出版物流标准化工作。在制定出版物流标准过程中,需要征求各方面意见,协调出版物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关系和利益,对产业链的状况作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标准化方案,制定和实施各项具体标准,并以法律手段切实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在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对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要尽快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图书的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统一修订和完善,尽快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整个出版产业链上的物流运作效率,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