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80年代的创业 > 断尾求生(第1页)

断尾求生(第1页)

林青山离开后,许蔓华独自在工会那间小小的联络点里坐了许久。窗外的天色由明转暗,她却浑然不觉,脑海里反复回响着林先生的话——“因私废公,因小失大”、“在阳光下获得合理的回报”、“独立机构”。

每一个词,都重重敲打在她的心上。

她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平衡之术”是何等短视和危险。孙老板找上门就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信号。如果继续在灰色地带游走,迟早会引火烧身,不仅毁了自己,更会连累父亲,甚至葬送掉这个能真正帮助许多人的互助平台。

必须做出改变。立刻,马上。

断尾求生。

她首先找到苏晓梅,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她。

“晓梅,从今天起,我们停止一切私活。所有未经工会正式程序、不进入工会账户的交易,全部停止。”许蔓华的语气异常坚定。

苏晓梅安静地听完,脸上没有太多意外,只是点了点头:“好。我明白了。”她顿了顿,补充道,“其实,我也觉得最近找来的有些人,路子越来越野。停了也好,安全。”

合作伙伴的理解让许蔓华松了口气。她最担心苏晓梅会因为失去这部分佣金收入而反对。

“但是,你的分成……”许蔓华有些歉意。

“没关系。”苏晓梅推了推眼镜,眼神冷静,“工会这边的信息处理和需求分析工作,按劳取酬,你之前也没亏待我。而且,停了私活,我正好可以把全部精力用在完善信息网络上,这对我们长远来看,更有价值。”

许蔓华感激地看了苏晓梅一眼。这个伙伴的冷静、理智和长远眼光,是她最大的幸运。

清理完内部的“暗线”,接下来是应对外部的威胁。

对于那个孙老板,许蔓华决定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她通过苏晓梅的信息渠道,大致摸清了孙老板的底细——一个常年混迹于物资黑市,以倒卖计划内指标和紧俏物资为生的“掮客”,背景复杂,手段亦正亦邪。

这一次,许蔓华没有选择回避。她按照孙老板留下的传呼机号码,主动联系了他,约定在市区一家嘈杂的茶馆见面。

当许蔓华独自走进茶馆包厢时,孙老板已经等在那里,脸上带着一丝得意的笑容,似乎认定了许蔓华会屈服。

“许同志,想通了?”他翘着二郎腿,好整以暇地问。

许蔓华在他对面坐下,腰背挺得笔直,目光平静地看着他:“孙老板,我今天来,是想明确地告诉你两件事。”

“哦?说说看。”

“第一,我许蔓华,是第三机床厂的正式职工,所有工作行为都在厂纪厂规和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你之前提到的任何关于计划外钢材的非分之请,我都不可能,也绝不会参与。请你死了这条心,以后也不要再来找我,或者去打扰我的家人。”

她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孙老板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眼神阴沉下来:“许同志,话别说这么绝。这世上,没人跟钱过不去……”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许蔓华打断他,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份折叠好的报纸,推到孙老板面前,“这是前几天省报对我们厂工会互助模式的报道,上面有省里领导和社会科学院专家的肯定。”

孙老板瞥了一眼报纸,没说话,但眼神微微闪烁。

“孙老板,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光明正大,上了报纸,受了表彰的。”许蔓华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如果你,或者你背后的任何人,想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往我身上泼脏水,或者威胁我的家人,那么,对不起。我会毫不犹豫地报警,并且将我所知道的一切,向厂保卫科、派出所,甚至刚才报纸上提到的上级单位,如实反映!我相信,法律和组织,会保护一个遵纪守法的职工,也会打击那些企图破坏改革、扰乱经济秩序的不法分子!”

她的话语铿锵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她是在赌,赌孙老板这种在灰色地带讨生活的人,不敢真正去触碰一个被官方树立为典型、且有上层关注的“红人”。

孙老板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他死死盯着许蔓华,似乎在权衡利弊。包厢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许久,他忽然嗤笑一声,带着点恼羞成怒,也带着点无可奈何:“行!许干事,你厉害!年纪轻轻,觉悟高,后台硬!我老孙惹不起!”他站起身,抓起桌上的报纸揉成一团,扔在地上,“咱们山水有相逢!”说完,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

看着孙老板消失的背影,许蔓华才感觉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后背早已被冷汗湿透。她知道,这只是暂时吓退了对方,未必能一劳永逸。但至少,她表明了态度,划清了界限。

处理完最紧迫的威胁,许蔓华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阳光下”的事业中。

她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匹配需求,而是开始对“工会互助”模式进行升级。她向吴主席和李大姐提出建议:

第一,建立更规范的需求评估和效益追踪机制。对每一个求助单位,不仅了解其需求,更要评估该需求解决后能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如提高多少产量、节省多少成本),并定期回访,收集数据。这些扎实的数据,将成为争取更多“计划外指标”和政策支持最有力的武器。

第二,尝试引入更灵活的“有偿服务”概念。在坚持互助精神的前提下,对于某些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信息搜寻、技术咨询或复杂协调的项目,可以尝试向受益方收取少量“服务费”或“咨询费”,用于补贴项目运作成本和支持信息网络建设。她小心翼翼地用“成本补偿”来代替“利润”,使其听起来更符合现行规定。

第三,加强与苏晓梅信息网络的“正规化”合作。她提议,以工会的名义,正式“聘用”苏晓梅作为兼职信息员,支付一定的劳务报酬,使其信息搜集工作从地下走到地上,更加系统和高效。

这些建议,部分被采纳,部分还在讨论中。但许蔓华明显感觉到,当她将全部心思投入到如何将平台做得更规范、更有价值时,她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为那点私下的佣金患得患失,目光变得更加长远。

她开始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不是通过私活,而是通过节省下来的工资和工会那份虽然微薄但稳定的补贴。她记下每一笔收支,计算着距离林先生所说的“启动资金”还有多远。

同时,她也更加留意政策动向。她让苏晓梅特别注意收集南方地区关于“公司”、“服务中心”注册和经营的任何信息,哪怕是传闻也好。

断尾是痛苦的,意味着短期内收入的锐减。但摆脱了灰色地带的牵扯和威胁,许蔓华感觉自己的脚步变得异常轻盈和踏实。

她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虽然更加艰难,却通往光明的道路上。阳光下的每一分钱,虽然赚得慢,却睡得安稳。

而属于她的时代,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