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80年代的创业 > 交流会(第1页)

交流会(第1页)

去往地区物资交流会的长途汽车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有穿着中山装、提着公文包的企业干部,有穿着劳动布工作服、眼神精明的采购员,也有像许蔓华这样,带着几分好奇和忐忑的年轻人。空气中混杂着烟草、汗水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躁动不安的气息。

交流会设在地区行署所在的市镇,借用了一个旧体育场的场地。简陋的水泥看台上挂满了红底白字的横幅:“搞活流通,发展经济”、“横向联合,互通有无”。场地内,用木板和芦席搭起了一排排临时摊位,人头攒动,喧声鼎沸。

这里不像许蔓华想象中那种井然有序的官方场所,反而更像一个放大版的、半合法的集市。各个厂矿企业把自己的产品——从钢铁、水泥、机床到毛巾、肥皂、暖水瓶摆出来,既展示,也寻求交换或销售。计划外的交易,在这里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进行着。

许蔓华紧紧攥着装有十块钱经费和介绍信的书包,深吸一口气,汇入了涌动的人流。她感觉自己像一叶小舟,突然被抛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她首先找到标着“劳保用品”的区域。这里摊位不少,各地劳保厂、橡胶厂的产品琳琅满目。她仔细看着价格,听着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心里默默与自己经手的那批“积压品”对比。她发现,即使是正规渠道的计划外产品,价格也远比砖窑厂能接受的要高。

“同志,看手套吗?我们厂的最新款,耐磨透气!”一个摊主热情地招呼她。

许蔓华拿起一副看了看,质量确实不错。“什么价?”

“一副四毛五,量大从优!”

四毛五!许蔓华暗暗咂舌。砖窑厂能接受的,最高也不过一毛五左右。巨大的价格鸿沟,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之前做的“互助”生意,本质是挖掘了计划经济库存体系中的价值洼地。

她离开劳保区,走向“机电产品”和“废旧物资”区域。这里更嘈杂,也更粗犷。锈迹斑斑的旧机床、成堆的废旧金属、各种型号混乱堆放的轴承、齿轮、皮带轮……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和机油的味道。

她在一个堆满旧轴承和传动件的摊位前停下脚步。摊主是个皮肤黝黑、嗓门洪亮的中年人,正和几个客户大声地讨价还价。

“王老板,你这批货锈成这样了,还能用吗?”

“怎么不能用?除除锈,上点油,比新的差不了多少!便宜啊!你要新的,去物资局排队去,看排到猴年马月!”

许蔓华心里一动。砖窑厂的传送带、制砖机,是不是也需要这类配件?她等那几个人走后,凑上前去。

“同志,请问您这些旧轴承都从哪里来的?”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

那王老板打量了她一眼,见她年轻,穿着也普通,不像大主顾,随口道:“还能哪儿来?大厂淘汰下来的呗。怎么,小姑娘你也感兴趣?”

“我帮单位看看。”许蔓华含糊道,“像这种型号的,”她指着一个看起来还算完整的轴承,“如果我要的多,什么价?”

王老板报了个价,虽然比废铁价高很多,但依旧远低于新品。

许蔓华没有立刻还价,只是默默记下型号和价格。她又走了几个摊位,发现这里简直是乡镇企业和小作坊的淘金圣地!很多在正规渠道难以获取的零部件、原材料,在这里都能找到,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也浮动很大,但至少有渠道。

她意识到,这个交流会,不仅仅是物资调剂的平台,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谁能掌握更多的供需信息,谁能更有效地匹配资源,谁就能在这里创造价值。

走到一个相对冷清的角落,她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摊位。摊位上没有堆积如山的货物,只摆着几本厚厚的、手写的册子。一个戴着眼镜、梳着两条麻花辫、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年轻女孩坐在后面,正低头看着一本《会计原理》。

许蔓华有些好奇,走过去问道:“同志,你这是卖什么?”

女孩抬起头,推了推眼镜,露出一张清秀却带着几分疏离的脸。“不卖东西。提供信息服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