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80年代创业成功人士 > 另一种贫困(第1页)

另一种贫困(第1页)

工会账户上多了一笔来自红旗砖窑厂的汇款,数额不大,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第三机床厂的某些部门漾开了细微的涟漪。

许蔓华的名字,开始超越二车间,在工会、后勤科甚至部分厂办人员中小范围地流传。不再是那个“差点投机倒把被抓”的负面典型,而是变成了“有点想法、能办事”的年轻人。李大姐逢人便夸她脑子活络,有心为集体做事。

这种名声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好处。她去后勤科办事,老周的脸色好看了许多,办事效率也高了。甚至在食堂打饭,偶尔会有不认识的老师傅朝她点点头。

然而,光环之下,是冰冷的现实。

父亲的病情虽暂时稳定,但省城医生给出的长期治疗方案,像一张吞噬金钱的无底洞。林青山借的一百块钱,在支付了前期的抢救和住院费用后,已所剩无几。工会给的五块钱补贴,对于庞大的医药费而言,杯水车薪。

她依然处于另一种更隐形的、更令人窒息的贫困之中——现金流贫困。

“互助”项目本身,无法为她个人带来持续、可观的收入。它更像一个公益平台,她只是这个平台上义务劳动的协调员。一次两次的误餐补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她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在这个初步搭建起来的、合规的渠道内,为自己创造稳定的收益。

几天后,红旗砖窑厂的王主任亲自带着锦旗和介绍信来到了第三机床厂工会,当面向吴主席和李大姐表示感谢。场面热烈,宾主尽欢。吴主席握着王主任的手,说着“工人阶级一家亲”、“互相支持”的场面话,脸上洋溢着光彩。这无疑是他工会工作的一大政绩。

趁此机会,许蔓华私下找到王主任。

“王主任,看到咱们的互助能真正帮到砖窑厂的同志们,我也特别高兴。”许蔓华真诚地说。

“全靠许同志你啊!你是我们砖窑厂的贵人!”王主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王主任您别这么说,都是工会领导的支持。”许蔓华谦逊了一句,话锋微转,“不过,上次那批手套和肥皂,只是解了燃眉之急。我上次听您提过,除了这些,窑厂还需要耐磨的鞋底、劳保眼镜,甚至一些特定的机械零件?”

王主任一听,立刻大倒苦水:“可不是嘛!许同志你是不知道,我们这种小厂,要啥没啥!劳保鞋申请了半年都没批下来,工人们穿的布鞋,一个月就磨穿了底!还有烧窑时用的观火镜,坏了都没地方配!更别提那些机器上的小零件,坏了就只能停机,等上面调拨,一等就是几个月,耽误多少生产!”

他的抱怨,在许蔓华听来,不再是噪音,而是明确的市场需求清单。

“这些东西,我们厂里未必都有库存。”许蔓华沉吟道,“不过,我们厂接触的兄弟单位多,信息可能灵通一些。如果王主任信得过,我可以帮您留意打听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单位有闲置的,或者知道哪里能买到价格合适的。”

她没有大包大揽,只是提出“帮忙留意打听”。

王主任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紧紧握住许蔓华的手:“许同志!那可太感谢了!只要能搞到,价格好说!绝对比我们自己去黑市……呃,比我们自己去瞎找要强!”他差点说漏嘴,尴尬地笑了笑。

许蔓华心领神会。她明白,自己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信息掮客。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调动本厂的积压物资,而是试图利用第三机床厂这个庞大国企的信息和渠道优势,去满足乡镇企业的多元化需求。这其中的操作空间和利润空间,远比处理积压品要大。

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难度和风险。她需要去了解更多厂外信息,需要去和更多部门、更多人打交道,需要在“帮忙打听”和“实质交易”之间,找到一个极其微妙的、合规的平衡点。

送走王主任后,许蔓华没有沉浸在锦旗带来的虚荣中。她回到那个借设在工会杂物间的小小“联络点”,摊开本子,开始梳理。

左边一栏,是砖窑厂、以及她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其他乡镇企业的需求(耐磨鞋底、劳保眼镜、特定零件…)。

右边一栏,是潜在的信息和物资来源(本厂其他车间?兄弟单位?物资交流会?甚至……南方?)。

中间,是她需要打通的环节和可能遇到的阻碍。

这像一盘复杂的棋,她刚刚学会了基本规则,现在要开始谋划中盘的搏杀。

她首先将目标锁定在厂内的机修车间和备件库。这些地方常常有一些替换下来的旧零件,或者因为设备更新而闲置的老型号配件,对于大厂来说是废品,但对于设备老旧的多镇企业,可能就是救命的宝贝。

她拿着工会的介绍信,去机修车间“调研学习”。车间主任是个技术出身的老工程师,对她这个“工会搞互助”的年轻人还算客气。许蔓华没有直接提需求,而是虚心请教各种设备的维护、常见故障和配件情况,不经意间透露出“有些兄弟单位设备老旧,配件难寻”的困扰。

老工程师谈兴渐浓,指着角落里几个满是油污的箱子说:“喏,那都是些换下来的旧件,有的修修还能用,当废铁卖了可惜,放着又占地方。”

许蔓华的心脏猛地一跳。宝库就在眼前!

“主任,像这些‘修修还能用’的旧件,如果……我是说如果,能调剂给那些真正需要的兄弟单位,哪怕象征性收点废铁钱,既支援了建设,又给车间腾了地方,不是挺好?”她小心翼翼地试探。

老工程师扶了扶眼镜,看了她一眼,没有立刻回答。他需要考虑其中的责任和流程问题。这不再是处理积压劳保品,涉及到了生产设备配件,敏感性更高。

许蔓华知道不能操之过急,留下几句感谢的话便告辞了。

首次内部拓展受挫,她没有气馁。这在意料之中。她开始将目光投向厂外。她想起林青山提到的“物资交流会”。那是计划体制下,允许企业之间调剂余缺的一种半官方市场。

她向李大姐提出,想代表工会去附近的物资交流会“看看行情,了解一下兄弟单位的需求,看看有没有互助的可能”。这个理由冠冕堂皇,李大姐爽快地批了她的差旅申请,还给了她十块钱经费。

揣着这宝贵的十块钱和一颗充满期待的心,许蔓华第一次踏出了相对封闭的厂区,走向了一个更广阔、也更复杂的世界。

她不知道在那里会遇到什么,但她知道,固步自封,永远无法摆脱那如影随形的“现金流贫困”。

她必须去闯,去试,在政策的缝隙和市场的萌芽之间,为自己,也为父亲,蹚出一条能真正带来生机的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