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80年代创业故事 > 缝隙里的光(第1页)

缝隙里的光(第1页)

回到机械厂家属院时,天色已经擦黑。家家户户窗口透出昏黄的灯光,空气中飘散着饭菜的香气,但对于许蔓华家来说,这种寻常的烟火气都带着一丝奢侈。

她推开家门,一股浓郁的中药味扑面而来。父亲许根生靠在床头,似乎睡着了,眉头却依旧紧锁着,呼吸沉重而费力。灶台冷清,显然一天都没开火。

许蔓华心里一酸,轻轻放下帆布包,先摸了摸父亲额头的温度,还好,没有发烧。她悄声生起炉子,将早上出门前熬好的药罐子坐上去加热,又麻利地淘米煮粥。

做完这一切,她才在昏暗的灯光下,从内衣口袋里掏出那沓被体温焐热的毛票。一块七毛钱,零零散散,被她仔细地压在炕席底下。扣除来回车费一块四,剩下的三毛钱,她单独放在一边。

三毛钱。她盯着那三张薄薄的纸片,心里没有初次“赚钱”的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清醒。

这太慢了。

父亲去省城看一次病,路费、挂号、检查、拿药,没有几十块钱下不来。靠这样一次赚三毛,要跑到何年何月?张胖子那鄙夷的嘴脸再次浮现,像一根刺,扎在她心上。她必须找到更快、更有效的办法。

问题的核心显而易见:规模。

厂里限购二十副,这是最大的瓶颈。如果能突破这个限制,一次弄到一百副,甚至更多,哪怕单价利润低一些,总收益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可是,怎么突破?后勤科的老周认死理,只看工作证登记。借别人的工作证?风险太大,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她认识的人里,谁会愿意把工作证借给她干这种“投机倒把”的勾当?

夜色渐深,许蔓华躺在父亲旁边的简易木板床上,辗转反侧。白天的疲惫被脑海里翻腾的思绪驱散。那条看似走通的路,前方又横亘着一堵无形的高墙。

“得知道规则,才能利用规则。”一个低沉而平和的声音,毫无预兆地在她记忆深处响起。是林青山。那个几年前下放到厂里劳动改造,住在废弃仓库隔壁,浑身书卷气却总带着洞察一切眼神的老先生。他很少说话,但偶尔几句,总能让她琢磨很久。后来政策松动,他似乎被调走了,不知所踪。这句话此刻如同暗夜里的火星,倏地点亮了她。

规则……厂里的规则是凭工作证限购。那么,规则之外呢?后勤科为什么要处理这些手套?是因为它们占用了仓库空间,影响了库存指标,甚至可能影响了某些人的“业绩”。那么,如果有人能帮他们更快、更多地“解决”这个包袱呢?

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成形。直接去找管事的,谈一笔“大生意”?可谁会搭理她这个小小的二级工?她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了解后勤科运作的“潜规则”,需要知道谁才是真正能做主的人。

第二天上班,许蔓华像往常一样走进车间,机器的轰鸣依旧,但她看待周遭的眼光已经不同。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操作工,更像一个潜伏的观察者。

她留意着后勤科来送货的人,听着工友们闲暇时的闲聊,拼凑着关于后勤科的信息。她知道科长姓李,是个快要退休的老好人,不太管具体事。实际负责仓库管理的,就是老周和另外一个年轻点的小赵。老周严谨,小赵则显得活络一些,偶尔会跟来领料的工人开几句玩笑。

中午在食堂吃饭,她刻意坐在离后勤科那桌人不远的地方。隐约听到他们在讨论什么“清仓任务”、“上面催得紧”之类的话。

机会似乎就在眼前,但她缺少一个突破口,一个能与后勤科,尤其是能与那个更活络的小赵搭上话的合理由头。

转机出现在几天后。

厂里举办一年一度的“技术比武大会”,各车间都要派出能手参加。许蔓华所在的车工组也报了名,但临比赛前,组里负责打磨参赛零件毛刺的青工小刘,领来的砂纸质量奇差,没磨几下就秃了,急得直跳脚。

“这后勤科进的什么破玩意儿!”小组长气得骂娘,“比赛马上就要用了,现在去领也来不及了啊!”

众人一筹莫展。许蔓华看着那粗糙的零件表面和废掉的砂纸,心里忽然一动。

“组长,我去想想办法。”她站起身。

“你有办法?你能有什么办法?”组长狐疑地看着她。

“我试试看。”许蔓华没有多说,转身就往外走。

她没有去后勤科,而是径直回了家属院,回到自己家那狭小逼仄的小屋里。她翻箱倒柜,从父亲工具箱最底层,找出一个小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是几片用牛皮小心包裹着的、边缘已经磨得发亮的天然油石。这是父亲当年当学徒时,师傅传下来的宝贝,打磨精密零件效果极佳,比砂纸好上十倍,只是耗时费力,早已被效率更高的砂纸取代。

她拿起其中最小的一片,擦干净,快步回到车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