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80年代创业者 > 计划外的缝隙(第2页)

计划外的缝隙(第2页)

王主任一听,眼睛都亮了!计划外的正规渠道!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许同志!你说,该怎么办?我们全力配合!”

许蔓华将林青山指点的那几条,结合砖窑厂的实际情况,细化成了一套申请方案:由砖窑厂打报告,向上级公社和县工业局详细陈述生产困境、因设备配件短缺导致的损失,并附上之前与第三机床厂“互助”解决劳保用品的成功案例作为佐证,强调若能获得计划外协作指标,将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最后,申请与第三机床厂建立正式的“协作关系”,请求分配相应的物资指标。

报告由砖窑厂精心撰写,许蔓华帮着修改润色,确保理由充分,数据扎实。然后,由王主任亲自跑去公社和县里层层递交,并适时地、看似无意地提及“省里有专家肯定这种模式”。

与此同时,许蔓华也开始准备“B计划”。她让苏晓梅整理了赵北望那边最急需、且利润空间最大的几种物资信息,默默记下。如果“计划外指标”此路不通,为了父亲的药费,她可能不得不冒险与赵北望接触。

在等待砖窑厂那边消息的焦灼中,许蔓华决定,主动去一趟省机械工业厅。她不能完全依赖王主任那边的流程,她要双管齐下。

她再次请了“事假”,带着工会开的介绍信(内容模糊地写着“外出联系业务学习”),以及林青山那封提及陈副处长名字的信,坐上了去省城的火车。

省机械工业厅的大门,比第三机床厂要威严得多。许蔓华在门口登了记,深吸一口气,走向生产协调处的办公室。

她心里打着鼓,知道自己人微言轻,唯一的倚仗,就是林青山的名字和那份(希望)正在县里流转的申请报告。

敲开副处长办公室的门,一个戴着黑框眼镜、面容严肃的中年男人抬起头:“什么事?”

“陈处长您好,我叫许蔓华,是第三机床厂的。是社科院的林青山研究员让我来找您的。”许蔓华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镇定,双手递上工会介绍信和林青山的那封信。

陈新民听到林青山的名字,脸上的严肃神色缓和了一丝。他接过信,快速浏览了一遍,又打量了一下许蔓华。

“林研究员提到的事情,我略有耳闻。”他放下信,语气平和但带着公事公办的审慎,“你们和红旗砖窑厂的‘互助’,出发点很好。但计划外协作指标,有严格的程序和额度限制。”

“我们明白,陈处长。”许蔓华连忙说,“砖窑厂已经向县里正式提交了申请报告,详细陈述了他们的困难和协作能带来的效益。我们厂工会也愿意作为协作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只是担心下面流程缓慢,或者对政策理解不透,所以冒昧来向您汇报一下情况,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指点。”

她没有直接要指标,而是姿态很低地请求“指点”,将对方放在更高的位置。

陈新民沉吟了一下。林青山的面子要給,下面企业反映的实际困难也确实存在。这种在规则范围内、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在他看来,是值得鼓励的。

“这样吧,”他最终开口,“你把砖窑厂那份申请报告的副本留一份给我。我了解一下情况。至于指标……要看整体的额度情况和你们申请的理由是否足够充分。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虽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但许蔓华已经喜出望外!陈副处长愿意了解情况,这就是巨大的进展!

“谢谢陈处长!太感谢您了!”许蔓华连声道谢,留下报告副本,恭敬地退出了办公室。

走出机械工业厅大楼,省城四月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许蔓华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她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林青山的关键指点,真正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经济运作的某个枢纽。

无论“计划外指标”能否申请下来,这一次主动出击的经历本身,对她而言,就是一次无比珍贵的成长。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在厂内和废弃砖窑间辗转的“倒爷”,她开始学习与更高层面的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打交道。

她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她的视野和格局,已然不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