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80年代创业者 > 倒春寒(第1页)

倒春寒(第1页)

许蔓华的“资源网”运转得越来越顺畅。通过苏晓梅精准的信息和她本人在厂内的穿针引线,一单单小规模的“互助”交易顺利完成。工会账户上渐渐有了一笔小小的、可以灵活使用的“互助基金”,吴主席和李大姐对此乐见其成。许蔓华个人获得的补贴也略有增加,虽然依旧无法完全覆盖父亲的医药费,但至少让她看到了持续的现金流希望。

然而,就在她以为找到了一条稳妥道路时,一场“倒春寒”不期而至。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苏晓梅。她匆匆找到许蔓华,脸色凝重:“蔓华姐,最近我去周边县市搜集信息,发现有点不对劲。”

“怎么了?”许蔓华放下手中的清单。

“以前很多厂子对处理积压物资很积极,现在却有点推三阻四。而且,我听到风声,

苏晓梅压低了声音,“好像上面下了什么内部通知,要‘规范’企业之间的物资调剂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许蔓华心里“咯噔”一下。她立刻联想到之前小赵出事,以及派出所那晚的经历。难道风头又紧了?

果然,没过两天,当许蔓华像往常一样,拿着机修车间整理好的一批旧零件清单,准备联系对应的农机站时,李大姐面色为难地找到了她。

“蔓华啊,有个情况。”李大姐搓着手,“厂办刚开了会,传达了上面的精神,说现在要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企业之间的物资往来,要严格按计划渠道进行,不能随意搞‘协作’、‘互助’,尤其是涉及生产资料的……”

许蔓华的心沉了下去。她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工会互助”这个护身符,在更上层的政策风向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那我们之前做的……”她艰难地问。

“之前做的,是好事,没问题。”李大姐赶紧安抚,“但以后……恐怕要收一收了。吴主席的意思也是,先观望一下,别撞在枪口上。”

“收一收”?许蔓华看着手里那份凝聚了苏晓梅心血和自己多方沟通才得来的清单,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她辛辛苦苦织起来的网,刚刚见到成效,就要被政策的风吹散了吗?

屋漏偏逢连夜雨。几天后,一个穿着旧军装、皮肤黝黑、眼神锐利如鹰的年轻男人,找到了厂工会办公室。他自称是城北“望北五金加工厂”的负责人,名叫赵北望。

赵北望开门见山,语气带着军人式的直截了当:“李主席是吧?听说你们工会在搞物资互助,帮乡镇企业解决困难?”

李大姐有些警惕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是有这么回事,同志你是?”

“我们厂子小,刚起步,需要一批特定规格的角钢和轴承,计划内搞不到。”赵北望拿出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清单,“我听说你们第三机床厂门路广,能帮着打听打听吗?价格好商量。”

李大姐面露难色,正要按照厂办的新精神回绝,许蔓华却心中一动。赵北望要的角钢和轴承,苏晓梅的信息册里似乎有记录,是邻市一家钢铁厂和轴承厂常年积压的型号!而且,这个赵北望身上有股不同于王主任那种乡镇干部的草莽锐气,他说的“价格好商量”,意味着利润空间可能更大。

“赵厂长,”许蔓华抢在李大姐开口前接话,“您需要的这些东西,我们可能需要时间打听。现在上面有规定,物资调剂要更规范……”

赵北望目光转向许蔓华,带着审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有门路,还怕规定?”他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我听说你们之前帮红旗砖窑厂搞手套、搞鞋底,搞得不是挺红火吗?怎么,轮到我们这种私营小厂,就不行了?”(注:80年代初已有少量个体、私营经济萌芽)

“私营”两个字,像针一样刺了李大姐一下。她脸色微变,立刻摆手:“赵厂长,你误会了!我们之前都是和集体性质的兄弟单位互助!你这性质不一样!对不起,这个忙我们帮不了!”

赵北望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眼神变得有些冷峻。他看了看李大姐,又深深看了一眼许蔓华,没再多说,转身大步离开了。

许蔓华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李大姐的顾虑是对的,与私营厂打交道,风险更高。但另一方面,赵北望的出现,以及他背后代表的、在计划体制外野蛮生长的市场需求,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她。那可能是比“工会互助”利润更丰厚、也更市场化的天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