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砚寒清实力 > 砚戈同辉山河永固(第2页)

砚戈同辉山河永固(第2页)

“明日我便让人选一部分将士,进行火器训练。”沈砚辞说道,“另外,我还想在边境推行‘军民共建’之策,组织百姓参与边防建设,闲时为民,战时为兵,既可以增强边防力量,又可以让百姓更加珍惜和平。”

谢惊寒深表赞同:“此计甚妙。百姓们亲历过战乱之苦,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必定会积极响应。”

两人彻夜长谈,从边防事务到朝堂新政,从民生疾苦到天下太平,无话不谈。窗外的月光洒进庭院,照亮了桌上的酒杯,也照亮了两人眼中的坚定与默契。

次日清晨,沈砚辞便与谢惊寒一同前往城外的军寨,视察将士们的训练。军寨中,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队列整齐,呐喊声震天动地。沈砚辞带来的火器被陈列在空地上,黑黝黝的炮口透着威慑力。

“这是连弩炮,一次可发射十支箭矢,射程远,威力大;这是轰天雷,投掷出去后会爆炸,杀伤力极强。”沈砚辞向谢惊寒介绍着火器的性能,“这些火器由工部耗时两年研制而成,经过多次试验,性能稳定,足以应对北狄的骑兵。”

谢惊寒仔细端详着火器,眼中满是赞许:“有了这些利器,再加上将士们的勇猛,北狄若敢来犯,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接下来的几日,沈砚辞留在鸣沙关,与谢惊寒一同巡查边防,慰问将士,走访百姓。他们走进军寨,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来到边境互市,与商旅和牧民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走进寻常百姓家,询问他们的生活,送上慰问品。

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百姓们对和平的珍视,对他们的感激。老人们拉着他们的手,诉说着战乱的苦难,感恩着如今的安宁;孩子们围着他们,唱着赞颂和平的歌谣;将士们则纷纷表示,愿意为守护这份和平,抛头颅,洒热血。

在鸣沙关的最后一日,谢惊寒与沈砚辞再次登上了城头。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辽阔的草原上,洒在蜿蜒的城墙下,洒在往来的商队与牧民身上,构成了一幅壮丽而安宁的画卷。

“真美啊。”沈砚辞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感慨。

“是啊,这才是山河该有的模样。”谢惊寒点头,目光悠远,“没有战火,没有杀戮,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这一切,都是我们当年所期盼的。”沈砚辞转头看向谢惊寒,眼中满是欣慰,“如今,终于实现了。”

谢惊寒转头看向沈砚辞,脸上露出了一抹释然的笑容:“是啊,实现了。这多亏了你,沈砚辞。”

“也多亏了你,谢惊寒。”沈砚辞微微一笑,“砚与戈,文与武,缺一不可。只有我们同心同德,才能守护好这江山社稷,守护好这份和平。”

两人并肩伫立在城头,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融为一体。寒风吹过,带来了草原的气息,也带来了远方的安宁。他们知道,和平的守护不是一劳永逸的,未来或许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挑战,但他们心中充满了信心。

沈砚辞会继续在朝堂之上运筹帷幄,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为北疆提供最坚实的后盾;谢惊寒会继续镇守北疆,训练将士,加固边防,安抚百姓,为中原守护好最坚固的屏障。他们虽相隔千里,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明日我便要回京了。”沈砚辞轻声说道。

“一路保重。”谢惊寒点头,语气中带着不舍,却更多的是理解。

“你也多保重。”沈砚辞看着他,眼中满是牵挂,“切勿太过操劳,照顾好自己。”

“我会的。”谢惊寒微微一笑,“你在朝堂之上,也要多加小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两人相视一笑,无需更多言语,彼此的牵挂与信任,都藏在眼神之中。

次日清晨,沈砚辞的车架缓缓驶离鸣沙关。谢惊寒伫立在城头,目送着车架远去,直到消失在地平线尽头。他握紧了腰间的寒锋剑,心中默念:沈砚辞,一路顺风。我们约定,要一起守护这江山太平,直到永远。

沈砚辞坐在车架中,掀开帘子,回望鸣沙关的方向,心中同样默念:谢惊寒,多保重。朝堂与边关,我们各自坚守,共同守护这山河永固。

车架渐行渐远,鸣沙关的轮廓渐渐模糊,但那份跨越千里、生死与共的情谊,却愈发坚固。砚戈同辉,山河永固。这不仅是他们的约定,更是他们一生的使命。

岁月流转,寒来暑往,鸣沙关的风沙依旧,京城的宫墙依旧。谢惊寒与沈砚辞,一个镇守北疆,一个运筹朝堂,他们的故事,在岁月中静静流淌,被百姓们口口相传。他们用智慧与勇气,用鲜血与生命,用坚守与情谊,守护了江山社稷,带来了天下太平,书写了一段砚戈同辉、山河永固的不朽传奇。

多年以后,当人们提起大靖盛世,总会想起那两位传奇人物——一位是镇守北疆、所向披靡的镇北将军谢惊寒,一位是运筹朝堂、力挽狂澜的吏部尚书沈砚辞。他们的名字,如同鸣沙关的城墙与京城的宫墙一般,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熠熠生辉。而那份跨越千里、生死与共的砚戈之情,也如同这山河一般,永远流传,永不褪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