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惊寒眼神一厉,长剑刺入,轲比能倒在雪地上,气绝身亡。
乌桓部的叛乱,在短短五日之内便被平定。消息传到鸣沙关,城中军民欢呼雀跃,纷纷涌上街头,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谢惊寒率领将士们返回鸣沙关时,百姓们自发地在街道两旁摆上了热粥与干粮,孩子们捧着刚摘的冻梨,递给将士们。
谢惊寒接过一个冻梨,咬了一口,冰凉甜润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开来。他看着眼前的百姓,看着身边的将士,心中满是欣慰。这场胜利,不仅平定了叛乱,守住了边关的安宁,更向朝堂证明了边防的重要性,堵住了那些削减边防的非议。
当晚,谢惊寒给沈砚辞写了一封回信。他详细描述了平叛的过程,然后写道:“乌桓部已平,边关无恙。腊梅已收到,香气清冽,如京城的雪,如你我当年并肩的岁月。回京之事,我意已决,愿终身守此鸣沙关,与将士们一同守护这太平。你在朝堂之上,多有操劳,也要保重身体。待到来年春风起,我让秦风送些新鲜的沙枣与苁蓉,聊表心意。”
沈砚辞收到回信时,正在相府的书房处理政务。窗外的雪还在下,梅花开得正盛,香气透过窗户,飘进书房。他拆开回信,看着熟悉的字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谢惊寒的选择,从未改变,就像他对朝堂的坚守,对家国的忠诚。
他转头对林墨道:“立刻拟旨,奏请陛下,嘉奖鸣沙关的将士们。另外,让户部再调拨一批粮草与军备,送往鸣沙关,慰问参战的将士。还有,挑选一些上好的药材与补品,一同送去,给谢将军补补身体。”
“是!”林墨应道。
沈砚辞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雪景与梅花,心中默念:谢惊寒,你守着边关的风雪,我守着朝堂的安宁,我们都在守护着这天下太平。此生,虽相隔千里,却心意相通,足矣。
岁月流转,又过了十年。谢惊寒已是七旬高龄,鬓发全白,走路也需要人搀扶,却依旧每日坚持登上城头,看看边境线的方向,看看操练的将士们。寒锋剑已被他交给了秦风,成了将军府的传家宝,而他腰间,换成了一把轻便的短剑,却依旧擦拭得发亮。
沈砚辞也已告老还乡,回到了江南的故里。他不再过问朝堂之事,每日只是读书、写字、养花种草,却依旧会定期给谢惊寒写信,询问边关的情况,分享江南的趣事。
这一年,大靖王朝迎来了新的天子。新帝年轻有为,深知边防的重要性,刚登基便下旨,册封谢惊寒为“镇国柱石”,赏赐无数,并派遣使者前往鸣沙关,慰问谢惊寒与将士们。
使者抵达鸣沙关时,谢惊寒正在城头上与老兵们聊天。老兵们也都已是白发苍苍,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围坐在城头上,晒着太阳,聊着当年的战事,聊着如今的太平,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将军,新帝的圣旨到了!”秦风快步走来,脸上满是喜悦。
谢惊寒缓缓站起身,在秦风的搀扶下,接过圣旨。使者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北将军谢惊寒,镇守北疆二十余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定北狄,剿灭乌桓,守护边关安宁,功绩卓著。特册封其为镇国柱石,赐黄金万两,良田千亩,府邸一座,许其子孙世袭罔替。另,念其年事已高,特许其回京休养,安享天伦。钦此!”
谢惊寒听完圣旨,沉默了许久。他抬头望向远方的边境线,眼中满是不舍。这里是他守护了二十余年的土地,是他挥洒了半生心血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刻在了他的心里。
“陛下的好意,我心领了。”谢惊寒缓缓说道,“黄金、良田、府邸,我都不要。我只想留在鸣沙关,留在这片我守护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待我百年之后,便葬在城西的烈士陵园,与那些战死的将士们葬在一起,继续守护着这边关,守护着这天下太平。”
使者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将军的心意,我会如实禀报陛下。”
谢惊寒的决定,传到了江南的沈砚辞耳中。他放下手中的书信,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慨。他给谢惊寒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只有寥寥数语:“君守边关二十载,霜鬓染雪终不悔。我在江南遥祝君,山河无恙,初心永存。砚戈之情,跨越千里,历经岁月,长青不朽。”
谢惊寒收到这封信时,已是深秋。鸣沙关的胡杨林再次染成了漫天金红,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他坐在城头上,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明亮。他捧着书信,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眼中泛起了泪光。
他知道,沈砚辞懂他,懂他对边关的感情,懂他对家国的忠诚。他们的情谊,跨越了千里的距离,跨越了二十余年的岁月,跨越了朝堂与边关的隔阂,如同这鸣沙关的城墙,如同这江南的梅花,永远坚定,永远长青。
又过了几年,谢惊寒在鸣沙关病逝,享年七十四岁。临终前,他紧紧握着秦风的手,嘱咐道:“守住……鸣沙关……守住……太平……”
他的遗体,被葬在了城西的烈士陵园,与那些战死的将士们葬在一起。墓碑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镇国柱石谢惊寒之墓”九个大字,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消息传到江南,沈砚辞悲痛万分。他亲自写下挽联,派人送往鸣沙关:“砚戈同辉二十载,守土安民千秋功;霜鬓未改初心在,山河无恙念君容。”
不久后,沈砚辞也在江南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他的骨灰送往鸣沙关,与谢惊寒葬在一起。
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们,在鸣沙关的城头上建立了一座双忠祠,供奉着谢惊寒与沈砚辞的牌位。每年的清明,都会有无数百姓与将士们前来祭拜,缅怀这两位为了家国安宁,奉献了一生的传奇人物。
岁月流转,朝代更迭,鸣沙关的风沙依旧,边关的烽火却再未燃起。双忠祠的香火,绵延不绝,谢惊寒与沈砚辞的故事,被百姓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他们的名字,如同这山河一般,永远流传;他们的情谊,如同这岁月一般,永远长青;他们的初心,如同这鸣沙关的城墙一般,永远坚定。砚戈长青,山河无恙,这便是他们留给这世间最宝贵的礼物,也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与信仰。而这段跨越千里、生死与共的砚戈之情,也将如同这天地一般,永远存在,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