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雷锋精神的现代价值 > 第二节 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第2页)

第二节 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第2页)

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我们党在革命胜利后成为执政党,党的优势一直是一切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4]。这就要求每个共产党员时刻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使命,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立足本职,联系实际,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真正把心思用在老百姓身上,首先对老百姓要有真感情,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在“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鸡毛蒜皮言”的沟通交流中,弄清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所愿所盼、所困所难。这样才能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工作起来有针对性。其次,要心中装着老百姓,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转化为造福群众的实际行动,以深厚的亲民爱民情怀和强烈的当官为民的责任意识,时时、处处、事事解决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和柴米油盐等具体问题。切不可以顾全大局、长远利益等借口不关心群众疾苦、推诿工作、淡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忽视解决群众现实困难。再次,要做到不唯上、只为民,千万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不去捞取政治资本,踏踏实实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工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全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落实到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上,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战争年代是这样,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也是这样,同样要善于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掌权、怎样用权的问题,多干让大多数人受益的事,多干有关群众长远利益的事,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作为决策和工作的依据,作为政绩的评判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起来,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工作政绩的第一标准,无论身居何位,权有多大,都要把群众是否赞同、是否满意、是否高兴作为工作价值取向,尽心尽力地做好服务人民的每件事,把执政为民的崇高追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和实际行动上。近年来,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大多数群众,坚持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改善人民生活,不仅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一个崇高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突出矛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办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事,使改革发展稳定的每一项政策和决策,都能够更好地体现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发展、铺路子的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信任、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事业也才能兴旺发达。

(三)当好“人民公仆”关键要落实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共产党人的人生目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为了达此人生目的,雷锋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他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放在心上,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1。为人民服务要真心实意、完全彻底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决心,也是对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提出的严格要求。几十年来,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出的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和郑培民等优秀人物,之所以成为领导干部的楷模、人民喜欢的贴心人,就是因为他们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着想。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更加需要这样的优秀干部,人民的幸福、党的事业也需要更多这样“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共产党与人民只有心连心,才能同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运。只有具有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够自觉地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是真为人民服务还是假为人民服务的分水岭。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干部口口声声说的是为人民服务,可干的却是以权谋私的勾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官商勾结,钱权交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5]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动力源泉。胡锦涛同志指出:“从大量案件的分析看,不少党员干部犯错误,往往是从放松政治要求开始的。”[16]违反党的纪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经济工作方面,有的党员和干部违反财政金融工作制度,随意干预金融业务,指使财会人员违规操作,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这些行为既违反党的纪律,又违犯国家的法律法规,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和市场秩序。有的党员和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侵犯群众利益,这些问题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近几年不少有权有势的官员纷纷落马主要就是脑海中“人民”这根弦没有了,私心膨胀了。只有我们领导干部真正为群众着想,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在群众遇到困难时寝食难安,才不会在群众利益面前麻木不仁。

2。为人民服务重在真为、持之以恒

雷锋同志之所以能够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关键源于他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忠实地为人民服务。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人民服务更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永恒的追求,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信仰,而不是把为人民服务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立足本职,从我做起,持之以恒地真正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兢兢业业地工作,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始终坚持俯下身子,倾听民声,不断发现问题,改正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民。

“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说起来简单,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并非易事。群众看干部,不是看干部怎么说的,而是看干部怎么干的。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把为人民服务自觉体现在行动上,认认真真地为群众办实事。为人民服务,还要乐于奉献,不怕吃亏,不计较名利得失。有人说得好:当干部就得能吃亏,能吃亏才能少是非;当干部就得肯吃亏,肯吃亏才能有权威;当干部就得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作为;当干部就得多吃亏,多吃亏才会有人随。要不怕吃亏,就得扎实苦干。实干精神是衡量干部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一把标尺。要知实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衙门作风,坚决反对那种不顾民力财力,搞形象工程包装自己、追求政治资本的行为。

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经验总结

党员干部要始终做人民公仆,永远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一定要有亲民之心、爱民之情。我们党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

第一,就是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亲民,还要亲近人民,知民情、晓民意,嘘寒问暖、忧喜相通。当人民遇到困难之时,共产党员就出现在人民之中;当人民获得利益之时,共产党员就应该站在一边。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看得出来,谁是共产党员。第二,要有爱民之情。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生于斯长于斯,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爱民,就要关心其生存,关注其生活,关爱其生命。爱民,就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爱民,就是要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爱民,就要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第三,要有为民之行。心里装着人民,既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铭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

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人民群众的夸奖。只要每个党员干部常怀公仆之心,常修公仆之德,常为公仆之举,平常时期就会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就会站得出来,危难关头就会豁得出来。这样的党员干部,自然会光彩夺目!

三、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雷锋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品德体现在对同志、对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上。这种品德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过程中是净化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

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做了数也数不清的好人好事,他那种助人为乐的风格和服务人民的品格至今被人们所传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品行。在当今社会,雷锋的高尚品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助人为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观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后汉书·朱穆传》中曾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喻为“同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17]。意思是说,寰宇中的众生,如同坐在一辆车上、一条船上,如果车翻船毁,大家就要同时遇难。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同时遇难的厄运呢?宋朝诗人陈刚中在《阳关词》中作出了回答:“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意思就是说只有把周围的人如同“兄弟”和“故人”一样看待,才能创造共同生存的环境。那么,又怎样创造这种同舟共济的环境呢?还是齐国高士鲁仲连讲得好:“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18]如果我们把前面三位古人的话连起来,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德乃人魂。”人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因此,要亲密相处、相濡以沫,并且要做到为公而无所取。当然,古人这些至善至美、向往“天下为公”的主张,在人身依附的奴隶社会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受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局限,是很难实现的。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更是根本办不到的。但它作为一种推进历史前进、有益人民大众的民族美德,却一直为被奴役、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所信奉,被善良的仁人志士所推崇。所以,它才能由古及今、经久不衰地被继承下来,及至时代发展到今天,仍在发扬光大。

毛泽东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19]正是依靠这个信念,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斗争和建设中,克服了艰难困苦,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兴旺发达的今天。

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人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可能足不出户,闭门自居,断绝与人交往,总是要与社会联系,在人与人之间结成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活动既然离不开社会,始终在社会中进行,所以它势必要影响着他人或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或者促进这种关系,融洽和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或者以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使社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道德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由于它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它十分重视培养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员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社会公德是数万年来人们所知道的,数千年在一切处世格言中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会公德的诞生与确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雷锋的助人为乐是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崇高精神,它不但适应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同时也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是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历史时期的一种精神动力。在现今社会里,我们遵守社会公德,继承民族美德,弘扬革命传统,绝不可忽视孕育着这种美德和传统的助人为乐的品德。这是衡量一个人行为好坏的重要准绳。一事当前,是视而不见,还是见义勇为?是幸灾乐祸,还是挺身而出?是落井下石,还是救危赴难?这里有个道德选择的问题。我们选择什么?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寻求幸福和快乐,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他懂得“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人生道理。

(二)时代呼唤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互助是人的本能。雷锋同志见到他人遇到困难时,总是热心地上前帮助。帮助乘务员打扫车厢,帮助大嫂抱孩子,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体现在生活细节中。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至今,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还鼓舞着我们形成相应的组织,鼓励我们加入相应的帮扶组织,更有效率地帮助他人,将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

执着地奉献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踏实,这是一种基于道德自觉的行为,是一个参与和付出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也许还会记得,十年内乱后期,祖国大地上骤然涌起了“寻找雷锋”的热流。面对那一场空前浩劫带来的创伤与灾难,广大人民群众更进一步认识到雷锋精神的宝贵价值,需要在全社会学习雷锋而兴起的那个时代的道德风尚,更需要在雷锋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精神鼓舞下,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伴着前进中的中国人民的衷心期待,雷锋终于回到了亿万人中间。在部队、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到处闪现着雷锋的身影。

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有人担心和怀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还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吗?20世纪80年代,一些人曾经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为理由,对雷锋精神提出了种种怀疑,如雷锋的献身精神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雷锋的节俭精神不符合市场经济消费的要求、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不符合发挥个人主动性的提倡等。这些怀疑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由于没有理解到雷锋精神的本质,没有认识到雷锋精神的真正意义;有的是出于对雷锋精神的误解;有的则是出于某种偏见。因此,在当前,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真正含义,真正理解为什么雷锋精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20]这些要求都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它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一致的,不但不矛盾,而且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但它又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联,它的前提条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因此,必须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人们的理想、信仰和追求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享有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享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雷锋以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同志、对待群众,孜孜不倦地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奋斗誓言。雷锋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思想境界,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不仅在50多年前闪烁着人性的道德光辉,而且在今天也完全适应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要求。

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与之相适应。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有倡导和发扬的必要性,是因为它有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即不仅适用于过去的年代,而且也适用于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仅要讲究效益、鼓励竞争,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关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