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破固定模式,将学雷锋活动融入生活之中
雷锋精神的理论意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是需要指导实践、深入人心的。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少理论,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理论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得不到大众的重视和认同,也就无法对大众起到教化的作用。雷锋精神要真正发挥它深邃的理论意义,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感受并付诸实践。
雷锋的事迹,从小就在不断宣传,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在理论上,这种精神给我们更多的是思想方向上的指引。在过去的岁月,雷锋精神不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促进了一批优秀人物的出现,也为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旦把雷锋精神的学习变成每年一次的固定模式,便有形式主义之嫌。当然类似活动的价值不容否认,但是仅仅局限于这些的话,就远远不够了。雷锋精神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乐于助人、艰苦朴素,那更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一种以大局为重敢于牺牲个人私利的精神、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的生活态度。这要求我们不虚度生活中的每一天,把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去。面对利益冲突时,虑己虑人,综合权衡,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在面对生活阴暗面时,不仅仅是呐喊争辩,相反,要真正行动起来,用自身的行动来改变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这才能说是将雷锋精神与时代相结合的最好方式。
当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精神,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要去提炼、去思索、去创新,将雷锋精神为时代所用,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克服学雷锋活动运动化、形式化倾向
几十年来,各种学雷锋的活动一直如火如荼地开展,多数的活动都能够让我们用心体会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向雷锋同志学习!”进行了几十年,发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些人或有些地方,学雷锋,更多的像是在搞一场运动,完成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由自发变成了命令,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学雷锋行动,也离真正的雷锋精神越来越远,成了一种为教条主义的政治服务的形式。在形式主义的支配下,学雷锋就是为了应付一下,就是喊几句政治口号。有人会说这都是些形式主义,想真正做到传承和弘扬,应该是让人们用心理解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与高尚道德意识。
学习雷锋切忌搞形式主义,要求真务实,注重社会效果。雷锋这个名字对当代的青少年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日”,这一天是一个做好人好事、为他人服务的日子。陌生在于雷锋离他们比较遥远,在他们的思维中不能深刻地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及对社会的现实意义,很难把雷锋精神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很难找到适合当今时代雷锋精神的实现形式,这样,学雷锋活动就会流于形式。精神的传承,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其恒久的生命力。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新世纪的时候,雷锋精神同样也要被赋予时代的色彩才能青春永驻。
现如今的很多青少年,都越发地觉得这些宣传雷锋精神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形式。或许一方面是宣传力度不够,没能调动起人们的热情,可是完全不能排除的就是人们自身对于雷锋精神不重视这一因素。也许大家都觉得,雷锋精神有很多地方若是强加在现当代的社会有些勉强,可是我们应该去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身边助人为乐的事竟成为了新闻里那些鲜有的表彰内容,之所以被报道上电视,是因为这种事发生得很少,以至于我们只要看到一件好人好事都要大加表彰,以此来勉励人们去更多地学着做类似的好事。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雷锋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应该要有所改变的,我们不需要去帮车站打扫卫生,更不需要去帮车站的旅客倒水了,对学习雷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清扫马路、擦洗玻璃、拾金不昧或者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层面上。我们也没必要把衣服补了又补……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为灾区的人民捐款,帮助老弱病残……在当代,学雷锋活动的具体体现形式是有所改变的,但雷锋精神的实质却从未改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雷锋也不是仅仅去扫扫墓,唱唱歌,敷衍了事般地去支支教,把学习雷锋沦为一种普通的社团活动。雷锋精神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我们要把雷锋大旗高高举起,把雷锋精神提到日程上来,并让其常态化。我们唯有在科学把握雷锋精神本质的基础上,把学雷锋当成“必修课”,视雷锋精神为“传家宝”,将雷锋精神融入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才能把学雷锋活动扎扎实实地推进。
三、加强机制制度建设,确保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雷锋精神是伟大的,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确保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就必须加强机制制度建设,首先要健全体制和法制,保障学雷锋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作为公民自身,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一个雷锋式的合格公民,把雷锋精神的火炬代代传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健全体制和法制,保障学雷锋活动的顺利进行
制度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确定和规范。制度既是对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又是对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趋势的规定。重大问题必须要有制度化的解决途径,对事情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更应该给予深刻的制度性的思考,以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它的整体标志是制度的确立、运行和创新,这可以说是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促进。社会制度是对社会关系的确认,制度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其基本方面就是社会制度的道德建设和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制度伦理关怀的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使各种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得到正当解决,这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中的效益观和竞争观被人们广泛接受,经济领域中自我保护的要求及自我价值的张扬,不可避免地会在利益与道德领域中出现碰撞和矛盾。不可否认,人有利己的一面,这种自然本性的现实存在以及个体道德修养的差异,决定了一部分人在利益面前忽略了道德,失去本该坚持的原则,违反道德要求,甚至触犯法律。如果说在道德层面都难以维持和保证的情境下,很难弘扬代表高尚道德价值观的雷锋精神。从雷锋精神的本质上看,学雷锋活动是一种利他行为。在践行雷锋精神的实践过程中,行为主体必然会在碰撞和矛盾面前做出一定的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就要求学雷锋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没有纯粹的道德,道德往往也是以利益作为基础的。在道德与利益发生冲突时仍能够坚持践行学雷锋,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手段保障学雷锋活动,确保雷锋精神践行者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杜绝“救人者反成伤人者”、“见义勇为反被诬陷”、“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与无奈。因此,必要的规章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能够为学雷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今天,我们不能只说做坏事的人越来越多,还有敢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雷锋精神启示我们的不仅仅是要学习他的好品质,更是在生活细节当中不受舆论的影响,敢于、勇于时刻体现这一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比如“小悦悦”事件引发出人们对“见危不救”的讨论,正是因为我们现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人们在帮助他人时不得不思量再三,以免像彭宇一样惹祸上身。因此,我们在大力宣传学习雷锋常态化的同时,更应当为这个社会的“雷锋”提供制度保障,营造一个可以不用三思的救人环境。当助人者受到讹诈、伤害时,我们应当在制度上为其提供保护。
着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行政规章及政策规范,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保证,发挥制度的优势以及道德抑恶扬善的作用,使好人能够充分地做好事而无后顾之忧,遏制坏人的恣意妄为,为学雷锋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这就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降低不法行为的机会成本,控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几率,使人们能够在明确的具体规则中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学雷锋的人给予公正的回报,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让“好人有好报,好人不吃亏”,在子女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福利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学雷锋,做好事”的益处,对更多的潜在群体加强引导与支持,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一个雷锋式的合格公民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给每一个公民规定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具体要求上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具有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树立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这些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恰恰正是雷锋精神所彰显的道德价值,也体现了雷锋精神永久的生命力。
雷锋的事迹、雷锋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传统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雷锋精神融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以极大的凝聚作用汇入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会不断地给我们给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混乱。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它代表着人类进步的健康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对雷锋精神有正确的认识,而非教条的偏见。雷锋精神的所有内涵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即从身边小事做起。前些年的“微尘”助人团体,就是对雷锋精神落实的典型范例,并不做惊天动地、享誉世界的壮举,而是在平素生活中,在细微之处。只有一点一滴都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应把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与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学会运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别人,做一个好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好人,不能一味地去追随别人,也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个性,在做好自己的本分时,还要在恰当的时机去给他人发展的机会,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资源,敢于表达自己,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把雷锋精神代代传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雷锋同志是我们不变的学习楷模,雷锋精神更应该被一代又一代人去继承和弘扬,学雷锋活动才永远不会停止。我们要把雷锋作为生活和学习的榜样,勇于奋斗,不停探索,积极进取。我们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雷锋的一生是平凡的,他所体现的正是平常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平凡小事,然而正是这些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看到,在雷锋的一生中,处处闪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光辉。他从农村到工厂,再到部队,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不论分内分外,他都自觉尽力地去做。他认为,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为人民做好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学习他,就是要像他那样,乐于助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不起眼的小事情做起。做好小事,才能去做大事。做一件好事,才能对社会有一份贡献。同时,我们还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把学雷锋活动同公民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们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即使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仍然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力的要求。雷锋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人固本发新,安身立命于一种清新向上的心境,让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能有人会说,你去帮助别人,谁又来帮助我?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行为,我们又怎能营造出处处有雷锋的良好社会环境?难道那样的社会环境不是我们为之追求的目标吗?否则,就不会有“雷锋叔叔不见了的感叹”。我们相信,尽管在一个时间段里,雷锋精神可能少见乃至绝迹于街头,但这种精神所代表的人类共同价值取向中的道德追求,一定会存活于人们心中。
雷锋精神,具有许多的闪光点,在今天我们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虽然说50多年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民在进步,我们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科技如何发达,在当前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已无法与雷锋当年的具体行为完全对接,但雷锋精神中对社会关爱和负责的本质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尽管我们在学雷锋活动中,某些具体内容和形式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但是,我们的社会基本制度没有变,我们的理想、信念、追求没有变,雷锋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可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为人民、为国家、为集体的伟大献身精神,它是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体现,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星移斗转,雷锋精神一次又一次面临时代的考验,时代也一次又一次呼唤雷锋精神。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也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对于雷锋精神,我们既要紧紧把握住它的本质及其内涵,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内容,使雷锋精神在新的条件下,发挥更加强大的力量,更有效地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早日实现。
雷锋已经远去,但雷锋创造的雷锋时代不会终结,雷锋精神的光芒更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褪色,相反,在不同时代的甘露的浸润下会更加鲜艳,会更加光彩夺目。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和倡导,而雷锋精神也正如那送暖的春风般徐徐吹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而且吹皱了那一池心湖之水,无数的现代活雷锋正在不断的成长。
雷锋精神是十分深刻而伟大的。我们身为普通人,也许做不到完全的贯彻,但如果能做到上面说的一些很小的事情,从个人身边的事情做起,相信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会有很大的效用。学习雷锋并不是大话、空话,而是需要我们切身去实践。“雷锋月”只是一个形式,但我们需要将蕴含其中的雷锋精神贯穿到生活中的每一天。3月,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当春与冬诀别,大地开始不可阻挡地复苏的时候,正是我们又一次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开始。雷锋,永远活在当代!
[1]《列宁全集》第1卷,3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