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论文 > 第二节 雷锋精神的形成(第2页)

第二节 雷锋精神的形成(第2页)

(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熏陶的产物

雷锋精神就是一种社会道德观念,是朴素而高尚的美德。从思想来看,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培育出来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雷锋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社会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象征。雷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它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激发人们的进取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是激励和促进个人、民族、国家进步的内在力量。

雷锋精神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雷锋的言行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他的行为所产生的物质的、精神的成果,以及雷锋遗物、遗言、日记等,都已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凝聚成雷锋精神。此外,以雷锋名字命名的雷锋纪念馆、雷锋公园、雷锋中学、雷锋小学、雷锋体育场、有关雷锋的塑像、题字碑等,标志着人们对雷锋的纪念和敬仰。这一切说明雷锋、雷锋精神已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从雷锋精神的产生来说,应当说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结合的结果,具体来说,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优良传统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一种文化的继承。雷锋、雷锋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一种思想文化现象。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许多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创造,是人类通过劳动在精神中积淀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物质形式或非物质形式的精神对象。因为这些物质形式的对象中沉积着人的种种观念,诸如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审美观念等。至于社会意识形态及各种精神文明,如科学、艺术、社会伦理、宗教、哲学等非物质形式的对象,更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品,则是一目了然的。

我党对于先进文化的认识,产生于抗日战争年代,这是我党对于文化精髓的科学概括,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和倡导的先进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它同样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雷锋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生动反映,也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体现的是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雷锋的言论和行为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雷锋的先进事迹,只有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才能产生。毛泽东同志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雷锋精神也是如此,雷锋的事迹是具体的、历史的,但雷锋精神的实质却是永恒的。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的象征。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的雷锋,他的精神已经深深刻下那个时代的烙印,其价值穿越了时空,跨越了时代。

三、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

雷锋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雷锋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雷锋精神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塑造,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知与行统一的完美结合。因而,雷锋精神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一)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雷锋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之所以成为全民族共同发掘和实践的精神,在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雷锋精神达到了“生命自觉”的最高境界。

实现自我价值,是雷锋精神的基本目标。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使得人们对人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也就不同,由此造成对人的价值本质的理解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者承认价值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这样一种本质性的规定,但同时也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历史性与自觉能动性的特征。

追求价值是人类的本性,而追求和创造价值则是现实人类生活的真谛。雷锋精神这种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自觉性,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自觉意识”蕴含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即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种自觉意识鲜明地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社会的责任,人与事业的关系,人对事业的执着和忠诚。雷锋精神就在于追求这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追求中和奋斗中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丰富人生的内涵,并让生命产生出强大的力量,在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这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相互关系,其表现就是雷锋的忘我精神、奉献精神与时代的结合。任何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离不开社会生活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把做人的基本目标与做人的最高目标结合起来。“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所在。雷锋同志的人生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他短暂的人生当中,他一直都在为他人着想,给他人帮助,为别人洗一件衣服,给予他人金钱资助,只要是他能做到的,他都力所能及地去为他人解决困难,但是他却从来不要求回报。雷锋精神的生命力之所以旺盛,就是他把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一致起来。人离不开集体,在集体、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中达到个人、集体和社会价值升华的共同理想。集体价值的提升离不开一个个社会的人,集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又为一个个社会的人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使客体适应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其实质是主体需要、利益的内化。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都需要与人交往,个人对社会集体成员的奉献越大,就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实现。任何个人的发展和完善都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条件。每个人都有其切身利益,应当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做人的基本目标与做人的最高目标结合起来。而作为集体和社会也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切身利益、正当要求和权益,以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其在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中实现和提升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实现自我价值中更好地承担起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两个价值”的统一。[3]

(二)雷锋精神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先进是指一个事物自身处于先行和最进步的状态,它本身是动态的和发展变化的,是同落后、劣势相比较而存在的。

一种精神是否具有先进性,可以从这种精神所具有的两个方面或条件体现出来。一是这种精神拥有的先进性条件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二是这种精神在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一般来说,一种精神的先进性包括阶级基础的先进性、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根本宗旨的先进性等方面。雷锋精神的先进性就体现出了这种精神永远不落后于实践、历史和时代的一种永恒的力量。

自从成为一种号召性的精神,雷锋精神的学习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学习雷锋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利于重塑人们对社会的信心,愿意相信真善美在社会上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让人们乐于助人,更“敢”于助人。乐观单纯的生活方式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造就了雷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所缺少的那一份信念。这也许就是雷锋精神能够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的根源。[4]

雷锋精神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共同追求的理想。雷锋精神体现了广泛性,被全社会所认可、所接受,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遵守实践的道德规范,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社会理想、社会价值而奋斗。

每年3月,全国各地都会积极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雷锋的活动,这是令我们大家所欣慰的,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延续与传递,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传承雷锋精神的主体,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奋斗中哺育和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活雷锋”,将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代代相传。雷锋精神的辐射力、影响力、感召力又体现了雷锋精神的先进性与广泛性。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磨灭的旗帜,永远飘扬在中国大地上。

(三)雷锋精神是知与行的统一

雷锋精神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其本质是实践的、社会的和发展的,是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在实践中、在发展中才能充分显示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一种科学精神或社会意识都来源于实践,都要接受实践检验。雷锋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的一种精神。人的活动都有其行为动机及追求的具体目标。人生价值目标则是在这些具体目标之上,终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最高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基本态度。从表层直观上看,雷锋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而培养出来的一种时代精神。如果从雷锋精神的深层和长远来看,雷锋精神所产生的根本动力还在于人生的价值目标和态度。任何时代人民都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而每一个个体,要实现人生价值,必然要求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获得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上至国家干部,下至车间工人、田间农民,无不适用。

应当说,雷锋精神是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中得以体现的,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在于他的忠诚、执着和对事业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不断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甘做铺路石,甘做一滴水,少索取,多付出,在实践中、奉献中体现对社会、对集体、对人民的责任。雷锋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并以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不竭的进取精神,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和周围的普通群众,产生了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雷锋精神一经宣传,就成为大众的榜样,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鲜明社会性、实践性,在于雷锋坚持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德与才的统一、说与做的统一,牢牢把握实践这个中心环节。

[1]陶克、王跃生:《雷锋现象》,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2]参见杨束芳、侯风石:《雷锋精神的实质与时代价值》,《理论探讨》2012年第2期。

[3]参见杨明波:《雷锋精神鲜明的时代价值》,《理论观察》2004年第1期。

[4]参见王联斌、马坤:《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3月4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