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诗集传pdf > 詩卷第六(第3页)

詩卷第六(第3页)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況禹反。王事靡盬音古,不能蓻稷黍。父母何怙候古反?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比也。肅肅,羽聲。鴇,鳥名,似鴈而大,無後趾。集,止也。苞,叢生也。栩,柞櫟也,其子為皂斗,殻可以染皂者是也。盬,不攻緻也。蓻,樹。怙,恃也。○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此詩。言鴇之性不樹止,而今乃飛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於勞苦,今乃久從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職也。悠悠蒼天,何時使我得其所乎?

【纂疏】孔氏曰:「鴇連蹄,性不樹止,樹止則為苦[16]。」嚴氏曰:「栩[17],徐州人謂櫟為杼,或謂之為栩。栩,柞也,櫟也,杼也。周秦謂柞為櫟。」孔氏曰:「盬與蠱字異義同,蟲害器敗穀皆謂之蟲,是為不攻牢、不堅緻之意。」李氏曰:「『王事靡盬』,謂勤于王事而無不攻緻也。」嚴氏曰:「諸侯為天子牧民,公家之事皆王事也。」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蓻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比也。極,已也。

肅肅鴇行户郎反,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蓻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比也。行,列也。稻,即今南方所食稻米,水生而色白者也。粱,粟類也,有數色。嘗,食也。常,復其常也。

【纂疏】錢氏曰:「粱似粟而大。」

《鴇羽》三章,章七句。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賦也。侯伯七命,其車旗衣服皆以七為節。子,天子也。○《史記》,曲沃桓叔之孫武公伐晉,滅之,盡以其寶器賂周釐王。王以武公為晉君,列於諸侯。此詩蓋述其請命之意。言我非無是七章之衣也,而必請命者,蓋以不如天子之命服之為安且吉也。蓋當是時,周室雖衰,典刑猶在。武公既負弑君篡國之罪,則人得討之,而無以自立於天地之間。故賂王請命,而為說如此。然其倨慢無禮,亦已甚矣。釐王貪其寶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廢,是以誅討不加,而爵命行焉。則王綱於是乎不振,而人紀或幾乎絶矣。嗚呼痛哉!

【纂疏】毛氏曰:「侯伯之服七命冕服[18]。」東萊呂氏曰:「《周禮》注:『鷩冕七章,衣三章。一曰華蟲,畫以雉,即鷩音鼊也;二曰火,三宗彝[19],皆畫為繢。裳四章,一曰藻,二曰粉米,三曰黼,四曰黻,皆絺繡[20]。』」孔氏曰:「就天子之使請衣,故云『子之衣』。」李氏曰:「唐劉仁恭嘗謂使者曰:『旌節吾自有,但要長安本色耳。』此詩言『豈曰無衣,不如子之衣,安且吉』,與仁恭之言無以異。」嚴氏曰:「武公有無王之心,而後動於惡。篡弑,大惡也,王法之所不容誅也。彼其請命于天子之使,豈真知有王哉?正以人心所不與,非假王靈則終不能定晉也。夫王不命焉而請之,非禮也,此正與唐蕃鎮戕其主帥而代之,以坐邀旌節者無以異。聖人致嚴于名分之際,征伐不出天子,政逮于大夫,蓋屢歎之陳成子之事,至沐浴而請討,蓋以人倫之大變,天理之所不容,人人得而誅之。《無衣》之詩不刪者,所以著世變之窮,而傷周之衰也。」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於六反兮。

賦也。天子之卿六命,變七言六者,謙也。不敢必當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燠,煖也。言其可以久也。

【纂疏】六者,子男之服也。子男之服以五為節,而曰六者,天子之卿六命,與子男同服故也。毛氏曰:「天子之卿六命,車旗衣服以六為節。」東萊呂氏曰:「以《史記》《左傳》考之,平王二十六年,晉昭侯封季弟成師于曲沃,專封而王不問,一失也。平王三十二年,潘父弑昭侯,欲納成師,而王又不問,二失也。平王四十七年,曲沃莊公弑晉孝侯,而王又不問,三失也。桓王二年,曲沃莊伯攻晉,王非特不能討曲沃,反使尹氏、武氏助之。及曲沃叛王,王尚能命虢伐曲沃,立晉哀侯,使其初師出以正,豈止於此乎?四失也。桓王十三年,曲沃武公弑晉小子侯,王雖不能即討,明年猶能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于晉,又明年猶能命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至是武公篡晉,僖王反受賂,命為諸侯,五失也。以此五失觀之,則禮樂征伐移于諸侯,降于大夫,竊于陪臣,其所由來者漸矣。」嚴氏曰:「武公征伐之事,國人所不與,《山有樞》《揚之水》《椒聊》《杕杜》諸詩,國人每以沃彊為憂,而拳拳願忠於昭公。以《晉世家》考之,初,潘父弑昭侯而迎桓叔,欲入晉,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敗,還歸曲沃。晉人共立昭侯子平,是為孝侯。此桓叔初舉而國人不與也。其後曲沃莊伯弑孝侯于翼,晉人又攻莊伯。莊伯復入曲沃,晉人復立孝侯子郄,是為鄂侯。此莊伯再舉,國人又不與也。及鄂侯卒,莊伯伐晉,晉人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此莊伯三舉,而國人又不與也。至武公虜哀侯,晉人復立哀侯小子,是為小子侯。此武公四舉,國人又不與也。及武公誘小子侯殺之,晉復立哀侯弟緡。此武公五舉,而國人終不與也。最後武公伐晉侯緡,滅之,盡以其寶器賂周僖王,王命武公為諸侯,然後晉人力不能討,無如之何。然則武公得國,晉人特迫于王命,不得已而從之耳。」

《無衣》二章,章三句。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韓詩》作逝肯適我?中心好呼報反之,曷飲於鴆反食音嗣之?

比也。左,東也。噬,發語詞。曷,何也。○此人好賢而恐不足以致之,故言此杕然之杜生于道左,其蔭不足以休息,如己之寡弱不足恃賴,則彼君子者亦安肯顧而適我哉?然其中心好之,則不已也,但無自而得飲食之耳。夫以好賢之心如此,則賢者安有不至,而何寡弱之足患哉?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比也。周,曲也。

《有杕之杜》二章,章六句。

【纂疏】又一說:疊山謝氏曰:「曲沃以支代宗,恃強淩弱,五世大亂,而晉君死於弑者五人焉,何忍如之?武公得國,豈有一毫仁義哉?純乎詐力而已。為君子者,方切齒以惡其不義,豈肯仕於其朝乎?『噬』者,切齒惡之也。『肯適我』者,必不肯適晉國事武公也。國人思君子之切,曰:『我中心好之,何由得見其人而飲食之乎?』斯民秉彝好德之天固不可泯,晉國守道秉義之士亦不為無人也。」

葛生蒙楚,蘞音廉蔓于野叶上與反。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興也。蘞,草名,似栝樓,葉盛而細。蔓,延也。予美,婦人指其夫也。○婦人以其夫久從征役而不歸,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蘞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託,而予之所美者,獨不在是,則誰與而獨處於此乎?

【纂疏】陸氏曰:「蘞子正黑如燕薁,不可食,幽州謂烏服,其莖葉煮以哺牛,除熱。」嚴氏曰:「婦人指其夫征役所死之地,言葛生而蒙楚,蘞生而蔓野,今我所美之人死于此地,不得親于牖下。下章變野言域。域,塋域,知為征夫所死之地。」

葛生蒙棘,蘝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興也。域,塋域也。息,止也。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賦也。粲、爛,華美鮮明之貌。獨旦,獨處至旦也。

夏之日,冬之夜叶羊茹反,百歲之後,歸于其居叶姬御反。

賦也。夏日永,冬夜永。居,墳墓也。○夏日冬夜,獨居憂思,於是為切。然君子之歸無期,不可得而見矣,要死而相從耳。鄭氏曰:「言此者,婦人專一,義之至,情之盡。」蘇氏曰:「思之深而無異心,此《唐風》之厚也。」

【纂疏】鄭氏曰:「夫婦之道,生則異室,死則同穴,故曰歸于其居、歸於其室。」曹氏曰:「晉獻公《左》莊二十八年伐驪戎,閔元年滅耿、滅翟、滅魏,二年伐東山皋落氏,僖二年滅下陽,五年伐蒲、冬滅虢,又執虞公,六年伐屈,八年敗狄于采桑,宜喪亡亦多也。弗戢自焚,反禍其子,與秦皇漢武略同,戒哉!」愚按:嚴氏釋「亡此」至三章不通,《集傳》當矣。姑纂論之。

冬之夜同上,夏之日,百歲之後叶胡故反[21],歸于其室。

賦也。室,壙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