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一章,七句。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音烏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
賦也。二后,文武也。成王,名誦,武王之子也。基,積累于下,以承藉乎上者也。宥,宏深也。密,靜密也。於,嘆詞。靖,安也。○此詩多道成王之德,疑祀成王之詩也。言天祚周以天下,既有定命,而文武受之矣。成王繼之,又能不敢康寧,而其夙夜積德以承藉天命者,又宏深而靜密,是能繼續光明文武之業而盡其心。故今能安靖天下,而保其所受之命也。《國語》叔向引此詩而言曰:「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定武烈者也。」以此證之,則其為祀成王之詩無疑矣。
【附錄】安鄉問:「康王何緣無詩?」曰:「某切以《昊天有成命》之類,便是康王詩,而今只要解那『成王』做成王業後,便不可曉,且如《左傳》不明說作成王詩,故韋昭注又且費盡氣力要從那王業上說去,不知怎生地。」義剛。
【纂疏】王氏曰:「緝,績。熙,廣。」蘇氏曰:「單,盡。」嚴氏曰:「肆,故也。」濮氏曰:「朱文公采歐公《時世論》以斥《序》之非,而獨表章《國語》說,斷其無可疑,今觀『基命』、『定命』之語,意與《洛誥》合,其為頌成王審矣,何必委曲謂『文武成此王業』乎?」
《昊天有成命》一章,七句。
此康王以後之詩。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叶音由之。
賦也。將,奉。享,獻。右,尊也,神坐東嚮,在饌之右,所以尊之也。○此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之樂歌。言奉其牛羊以享上帝,而曰:天庶其降而在此牛羊之右乎?蓋不敢必也。
【附錄】問:「所解『右』字,與舊說不同。」曰:「《周禮》有『享右祭祀』之文[6]。如詩中此例亦多,如『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之類。如《我將》所云,作保祐說[7],更難。方說『維羊維牛』,如何便說保祐。到『伊嘏文王,既右享之』,也說未得右助之右。」賀孫。
【纂疏】孔氏曰:「告朔則祭於明堂,巡守之歸則祭於明堂。其祭必用特牲。此云牛羊,知是大饗,詩故曰。《郊特牲》云:『帝牛不吉,以為稷牛。』是知明堂用牛。《夏官·羊人》曰:『釁積,共其羊牲。』積柴祭天,是知祭帝用羊。以父配帝,則牲牢不得異食。」嚴氏曰:「釁,謂邦器及軍器成則釁之。」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古雅反文王,既右享叶虚良反之。
儀、式、刑,皆法也。嘏,錫福也。言我儀式刑文王之典,以靖天下,則此能錫福之文王,既降而在此之右,以享我祭,若有以見其必然矣。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又言天與文王既皆右享我矣,則我其敢不夙夜畏天之威,以保天與文王所以降鑒之意乎?
【纂疏】東萊呂氏曰:「明堂祀上帝,而文王配焉。故此詩雖文王之樂歌,必先言祀天,而次言祀文王。『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言祀天也;『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享之』,言祀文王也。」陳氏曰:「歌是詩于文王,並言所以配享之意。」
《我將》一章,十句。
程子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冬至祭天而以祖配之,以冬至氣之始也。萬物成形於帝,而人成形於父,故季秋享帝而以父配之,以季秋成物之時也。」陳氏曰:「古者祭天於圜丘,掃地而行事。器用陶匏,牲用犢,其禮極簡。聖人之意,以為未足以盡其意之委曲,故於季秋之月,有大享之禮焉。天,即帝也。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焉。后稷遠矣,配稷於郊,亦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親之也。以文王配焉,文王親也。配文王於明堂,亦以親文王也。尊尊而親親,周道備矣。然則郊者古禮,而明堂者周制也。周公以義起之也。」東萊呂氏曰:「於天,維庶其饗之,不敢加一辭焉;於文王,則言儀式其典,日靖四方。天不待贊,法文王,所以法天也。卒章惟言「畏天之威」而不及文王者,統於尊也。畏天,所以畏文王也。天與文王一也。」
【附錄】問:「《我將》之詩乃祀文王於明堂之樂章。《集傳》謂『物成形於帝正,季秋成物之時也[8]。此乃周公以義起之,非古禮也』。不知周公以後,將以文王配耶?以時王之父配耶?」曰:「諸儒正持此二義,至今不决,看來只得以文王配。且周公所制之禮,不知在武王之時,成王之時?若在成王之時,則文王乃其祖也,亦自可見。」又問:「繼周者如何?」曰:「只得以有功者配之。」僴。
【纂疏】濮氏曰:「文王之祀,既不敢同后稷於郊,又無屈天神於宗廟之理,故特尊其祀於明堂,斯其為曲盡矣。」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
賦也。邁,行也。邦,諸侯之國也。周制,十有二年王巡守邦國,柴望祭告,諸侯畢朝。○此巡守而朝會祭告之樂歌也。言我之以時巡行諸侯也。天其子我乎哉?蓋不敢必也。
【纂疏】徐氏曰:「時邁,猶時處也。子之者,親而愛之。」
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后!
右,尊。序,次。震,動。疊,懼。懷,來。柔,安。允,信也。○既而曰:天實右序有周矣,是以使我薄言震之,而四方諸侯莫不震懼。又能懷柔百神,以至于河之深廣,嶽之崇高,而莫不感格,則是信乎周王之為天下君矣。
【纂疏】程氏曰:「薄言,發語辭。」曹氏曰:「《周官·大司馬》:『及師,大合軍,以行禁令,救無辜,伐有罪。』說者謂『王巡守、會同,則司馬統師合軍以從』,是王者巡守必以師從行也。故有震疊之事焉。」李氏曰:「古者人君巡守,因以考諸侯功過賞罰之,如《孟子》所謂『有慶有讓』,如《王制》言『不敬者君削以地,不孝者君黜以爵,不從者君流,畔者君討,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是也。」曹氏曰:「《祭法》:『有天下者祭百神。』故巡守所至,百神皆祭焉。」毛氏曰:「喬,高。嶽,岱宗。」孔氏曰:「巡守之禮始東方,故以岱宗言之,其實兼四嶽也。」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側立反干戈,載櫜古刀反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户雅反。允王保之!
戢,聚。櫜,韜。肆,陳也。夏,中國也。○又言明昭乎我周也,既以慶讓黜陟之典,式序在位之諸侯,又收斂其干戈弓矢,而益求懿美之德,以布陳于中國,則信乎王之能保天命也。或曰:此詩即所謂《肆夏》,以其「有肆于時夏」之語而命之也。
【纂疏】《釋文》曰:「戢,止也,斂也。」孔氏曰:「櫜,弓衣,一名韜。故納弓於衣謂韜弓。」嚴氏曰:「『右序有周』與『明昭有周』語意一同。『明昭』不言,實承上省文也。言天之『右序有周』而結之以『允王維后』,謂膺天命而無愧也。言天之『明昭有周』而結之以『允王保之』,謂保天命於無窮也。」
《時邁》一章,十五句。
《春秋傳》曰:「昔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而《外傳》又以為「周文公之頌」。則此詩乃武王之世,周公所作也。《外傳》又曰:「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以饗元侯也。」韋昭注云:「《肆夏》一名《樊》,《韶夏》一名《遏》,《納夏》一名《渠》,即《周禮》『九夏』之三也。」呂叔玉云:「《肆夏》,《時邁》也;《繁遏》,《執競》也;《渠》,《思文》也。」
執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