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生》五章,章四句。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叶典因反。人之為言,苟亦無信叶斯人反。舍音捨,下同旃之然反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比也。首陽,首山之南也。巔,山頂也。旃,之也。○此刺聽讒之詩。言子欲采苓於首陽之巔乎?然人之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為信也。姑舍置之,而無遽以為然,徐察而審聽之,則造言者無所得,而讒止矣。或曰:興也。下章放此。
【纂疏】孔氏曰:「苓見《邶·簡兮》。首陽蓋興所見也。首陽,山名,在河東蒲坂縣南。」李氏曰:「亦名首山,亦名雷首山。」歐陽氏曰:「采苓積少成多,如讒言漸積成禍,與《采葛》義同。其曰『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者,戒獻公聞人之言且勿聽信,置之,且亦勿以為然,更考其言何所得,謂徐察其虚實也。」嚴氏曰:「當考其言何從而得之,推其所自來,則虚實盡見。讒言之得行,由不問其所由來而遽信之耳。漢昭悟燕王書詐,蓋察其所由來也。」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叶後五反。人之為言,苟亦無與。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比也。苦,苦菜也,生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與,許也。
【纂疏】苦,荼也,見《邶·谷風》。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苟亦無從。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比也。從,聽也。
【纂疏】葑,蔓青,見《邶·谷風》。
《采苓》三章,章八句。
唐國十二篇,三十三章,二百三句。
[1]「叔」原作「侯」,據嚴粲《詩緝》卷十一改。
[2]「皆」下,嚴粲《詩緝》卷十一有「後」字。
[3]「蟋蟀」云云,不見於《說文》,蓋雜取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十二及《爾雅注疏》卷九之文,胡氏誤標書名。
[4]「毛氏曰」云云,據《毛詩正義》卷六之一,實為孔穎達疏語。
[5]「知」原作「云」,據《毛詩正義》卷六之一改。
[6]「樗」原作「檽」,據《毛詩正義》卷六之一及《爾雅注疏》卷九改。
[7]「櫄」原作「種」,據《毛詩正義》卷六之一及《爾雅注疏》卷九改。
[8]據《毛詩正義》卷六之一,「栲似」至「如一」為郭璞《爾雅·釋木》注文,此下為陸疏文,胡氏俱引作陸氏說,誤。
[9]「且」原作「其」,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一改。
[10]「禍」,嚴粲《詩緝》卷十一作「伐」。
[12]「衣」上,嚴粲《詩緝》卷十一有「裼」字。
[13]「賓」原作「并」,據朱熹《詩集傳》卷六改。
[14]「意」字原無,據嚴粲《詩緝》卷十一補。
[15]此句,《毛詩正義》卷六之二原文作「故《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是六月之中,心星直戶也。」
[16]「苦」原作「石」,據《毛詩正義》卷六之二改。
[17]「栩」下,嚴粲《詩緝》卷十一引「陸璣曰」有「今作櫟也」四字。
[18]本句《毛詩正義》卷六之二作「侯伯之禮七命,冕服七章」。
[19]「三」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一有「曰」字。
[20]「絺」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一有「以為」二字。
[21]「胡故反」原作「音户」,據朱熹《詩集傳》卷六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