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0年到907年,中间经历了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和隋唐皇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从907年到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在这时期,先有五代十国,继有辽、西夏、金跟北宋、南宋的分立,后有元的统一。
从1368年到1840年,经历了明朝及清朝的大部分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
这个分期在断限上有两点跟多数分期意见有所不同,一是把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视为同一个发展阶段,二是把五代和宋元看作是同一个发展阶段。
白寿彝先生以综合考察历史的多方面因素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分期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主张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重心的转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方面,来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生产关系的相对变化。他着重阐述了作为封建生产关系主导方面的地主阶级的变化,认为世家地主、门阀地主、品官地主、官绅地主分别是封建社会上述各个发展阶段中占主要地位的剥削阶级;与其相对应的被剥削阶级则是编户农民、荫附农民、佃农,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封建身份性印记逐渐淡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阶级斗争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前两个阶段,农民起义表现为争取人身生存权的斗争,后两个阶段则表现为争取财产权的斗争,这种不同的斗争要求,也反映了农民封建性身份的逐渐松弛。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在地域上逐步扩大的过程,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把这个问题提到封建社会分期标准上来认识,一方面可以如实说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回答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
第五,中外关系的发展变化。隋唐以前,中国不断加强了同外域的联系。在对外关系上,隋唐宋元时期都居于主动的地位;明清时期出现了逆转,表现出了封建社会末世的腐败、保守和虚弱。
白寿彝先生提出的这个综合考察历史诸方面因素的分期标准,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一书中有比较具体的运用和阐述。这种关于封建社会历史分期的观点和方法,较之其他各种分期的观点和方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以某种单一的标准分期所造成的理论上的不力和史实上的抵牾,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对于某种单一的社会历史因素的作用的过分夸大,从而减少了片面性。第二,由于这些标准是从客观历史中概括出来的,故它们都能符合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社会特点,从而给人们以整体的历史发展的观念,加深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在提出上述认识15年之后,白寿彝先生在他的史学论集的题记中又写下了下面这段话:“封建社会史在中国历史上占了很长的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封建社会的特点,在中国近现代史里,应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传统的地位。研究中国历史,一般地说,不能不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现在,我把关于封建社会的几篇文章,也收在这里。《中国历史的年代》一文,是我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及轮廓之总的看法,其中关于封建社会也写得比较多些。在《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国通史》第一卷里都写入了这篇文章,只是文字上有小的修改。现在也把它收到这里,以便接触到更多的读者,增加向大家请教的机会。”[19]这些话,一方面表明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年代》所提出的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证明了史学家对于历史进程的认识实为通史编纂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原载《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祝贺白寿彝教授八十五华诞》,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论语·季氏》,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81页。
[3]《孟子》卷八《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2页。
[4]《礼记》卷二十一《礼运》,《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14页。
[5]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93~394页。
[6]司马迁:《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86页。
[7]司马迁:《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60页。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页。
[9]田居俭:《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期讨论三十年》,《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33页。
[10]参见《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32~33、63页。
[11]1953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1编出版,作者为了进一步说明书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而撰成此文。初稿写于1954年,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第1集上。1955年,作为“绪言”收入《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1编第3版。1963年,作者又对本文做了较多的修改,刊入1964年出版的同书第4版。最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同志将此文收入《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一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12]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42页。
[13]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规律商兑之一》,载《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后收入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4]束世澂:《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
[15]瞿林东:《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几种观点》,《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63~96页。
[16]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做的这个讲演,共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即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后发表于《历史知识》1981年第6期。
[17]白寿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载《历史知识》1981年第6期。
[18]前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6期;后文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6页。
[19]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题记》,载《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