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 > 白寿彝先生的学风和文风1(第2页)

白寿彝先生的学风和文风1(第2页)

第四,讲文采。白先生崇尚平实,也讲求文采。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80年代发表的《谈史学遗产答客问》系列文章,都是富于文采的佳作。他历来认为,中国史学上有重视历史文学(历史著作在表述上的艺术性要求)的优良传统;因此,他主编的《史学概论》把“历史文学”列为专章论述,认为继承、发扬这一传统,对史学发挥其社会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宪问》记孔子称道郑国大夫们重视辞令的作风,其文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21]白先生经常引用这个事例来说明写文章必须认真推敲,反复修改,几经锤炼,方可成为佳品。

探讨和学习白先生的学风和文风,犹如又在白先生面前聆听他的谆谆教诲。我深信,白先生的学风和文风作为他的精神遗产的一部分,是不会被后学忘却的。

[1]原载《光明日报》,2000年5月12日。

[2]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

[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68~370页。

[4]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70页。

[5]以上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以上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7]参见刘淑娟:《侯外庐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载《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3期。

[8]参见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9]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参见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8页。

[13]参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第一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9页。

[15]参见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第七、八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7~294页。

[16]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17]参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30、195~196页。

[18]参见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2~423页。

[19]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60页。

[20]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21]《论语·宪问》,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4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