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 > 关于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1(第1页)

关于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1(第1页)

关于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部规模最大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正在有条不紊地、积极地编撰当中。这部大型《中国通史》,由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教授发起和主编,我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科学技术界的许多学者和专家参加编撰工作。多卷本《中国通史》全书14卷,43分册,约一千二百万字(最后两卷字数另计)。其总目如下:

第一卷导论1册。

第二卷远古时代1册。

第三卷上古时代3册。

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2册。

第五卷中古时代·魏晋南北朝4册。

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4册。

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宋夏辽金4册。

第八卷中古时代·元4册。

第九卷中古时代·明4册。

第十卷中古时代·清6册。

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4册。

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4册。

第十三卷大事编年1册。

第十四卷图版1册。

最近一两年来,国内外有些同行和读者,对编撰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工作表示关切。承《历史教学》月刊编辑部之约,并受《中国通史》编委会秘书组的委托,我就多卷本《中国通史》编撰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做一点介绍。

一、从构想到编撰

关于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构想,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对促成这种构想起了直接的作用。

国际上友好人士提出的要求。1962年,白寿彝教授在达卡参加一个国际史学家会议。会议期间,有的外国朋友说:过去我们讲历史,是以欧、美为中心;现在我们要多讲东方尤其是要多讲中国的历史。可是我们没有书,不好办。国际友人的态度是很友好的,要求也是善意的,但我们在撰述中国通史的工作上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1974年,白寿彝教授访问巴基斯坦,史学界的朋友又纷纷打听关于中国史的新著。这距离上次史学家会议整整12年了,但中国学者正经历着“**”,不可能拿出什么新的成果来。作为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无言可对,感到心里很难过。在这样的场合,任何一位有责任心的中国历史学者,都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希望。1971年,第二次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召开了。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来要写一部中国通史。这在当时来说,对历史学界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从后来所见到的报道看,毛泽东在“**”中,曾派人给范老传话,“中国需要一部通史”,“通史不光是古代、近代,还要包括现代”[2]。这说明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关心中国通史的撰述。

周总理的指示和国际友人的要求,使我国史学工作者产生了一种紧迫感。白寿彝教授在跟一些同行酝酿编写中国通史的工作时,大家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世界大国,没有一部大型的中国历史著作,这同中国的历史是不相称的,同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不相称的。大家认为,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等同志,都十分重视研究和撰述中国通史的工作,曾分别主持出版过几种中国通史,但都没有出齐。一方面,要把这几种通史的撰写工作继续下去,直到最后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把他们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通史事业加以发扬光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