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统与现代的争论 > 4 21世纪的展望(第1页)

4 21世纪的展望(第1页)

4。21世纪的展望

在21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将会出现新的气象。

首先,中国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体系将逐渐完善,逐渐严谨,学科特点更加鲜明。什么是“中国哲学”将不再成为问题。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这两个概念,至少在专业研究工作者的头脑中,将成为区别明显的下意识,而不用时时辨析、提醒。中国哲学的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将辨析得十分清楚,并成为所有中国哲学研究工作者的集体意识和个人理性。

其次,通过全体研究者的努力,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将会诠释得相当充分,从而凸显出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而不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被冲洗掉。

再次,中国哲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将进一步多元化,学术见解也会更加多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传统理想,将成为现代化条件下的生动现实。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能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促进中国哲学的发展进步,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生命的提升,都将受到应有的尊重。

最后,中国哲学的研究将更加世界化,世界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充分,在相互交流中,中国哲学的研究水准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就未来的研究进路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其一,参与生活,干预现实。按这个进路研究的学者,无论是对现实持充分认同态度,还是持严厉批评态度,都将以精神文明建设、当代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中西对比、古今观照为基本方式,阐释自己的中国哲学观,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二,注重学理,提倡用“全球眼光”看问题,把中国哲学研究纳入国际学术研究的规范之中,重视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按照这个进路研究的学者,既可能强调纯学术,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分离,也可能通过学术阐发政治见解,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甚至不排除依靠政治而推行自己的学术见解的可能。其三,倡扬主体意识,提出独特的哲学见解,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按照这个进路研究的学者,大致会以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哲学家为榜样,努力会通中西,融贯古今,以最终“成一家之言”为满足。无论按照哪种进路研究的学者,都富有历史担当感和时代责任感,都将为建立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现代新型哲学体系而尽力。从总的趋势考察,未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将是多元并举、千帆竞发。过去那种以政治取代学术,以一种模式规范研究行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样,过去那种带有明显自恋情结的孤立、封闭的研究方式和心态,也将被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所冲破,而转变为开放的、相互联系的、遵守共同规范的研究。总之,未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将是百花齐放、气象万千的芬芳园地,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合、文化更新的自然历史过程和逻辑结果。

[1]《论语·卫灵公》。

[2]《论语·为政》。

[3]《墨子·非命上》。

[4]《老子》第七十八章。

[5]《老子》第三十八章。

[6]《老子》第十八章。

[7]《老子》第五十九章。

[8]《韩非子·解老》。

[9]同上书。

[10]同上书。

[11]《韩非子·问辩》。

[12]《庄子·齐物论》。

[13]《淮南子·要略》。

[14]《史记·孟荀列传》。

[15]《古希腊罗马哲学》,2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6]《古希腊罗马哲学》,119页。

[17]《古希腊罗马哲学》,121页。

[18]《论语·阳货》

[19]《孟子·尽心上》

[20]《庄子·齐物论》

[2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2。

[22]《史记·孔子世家》。

[23]《史记·太史公自序》。

[24]《史记·吕后本纪》。

[25]《史记·平准书》。

[26]《史记·吕后本纪》。

[27]《史记·儒林列传》。

[28]同上书。

[29]《汉书·艺文志》。

[30]同上书。

[31]《史记·太史公自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