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统与现代的争论 > 4 文化现代化的学术支撑是文化学(第1页)

4 文化现代化的学术支撑是文化学(第1页)

4。文化现代化的学术支撑是文化学

我们正在现代化建设的途程中迈进。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根本之点或者说终极目标,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从二十多年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实践看,是文化学的建设。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研究遍及全国,影响海外。文、史、哲、经、法、管、政诸多领域的学者都参与到文化研究中,甚至研究自然科学的也加入到了文化研究的热潮之中。据初步了解,全国高校设立的文化研究机构有数百个,几乎每所大学都有,甚至有的重点大学有几个。北京大学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与哲学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比较文化研究所等,清华大学有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有东方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与哲学研究所等,中山大学有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武汉大学有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此外,复旦大学有历史文化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有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湖南大学有中国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都有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文化研究,参加人数众多,涉及学科广泛,可谓硕果累累。人物、学派、思潮、地域、民族、传统、现代、中外比较诸多方面,都有学者进行研究。以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经济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价值学、文化产业学、文化策划学等命名的新的学术生长点已经产生,并已产生相当成果。这种情况表明,文化研究的实践已经为国家设置新兴的一级学科——文化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客观上呼唤着文化学一级学科的设置,以及相应的学位授权点的设置。同时,也呼唤着在本科阶段设置文化学专业。只有从学科建设的战略高度入手,从文化理论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着眼,从文化价值体系构建的长治久安的宏图大愿出发,才能真正推进文化学的建设,促进文化研究的科学化。

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在取得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按照十五大报告的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体内容而言,与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迄今为止,一个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全民族的长期艰苦努力。加强文化学的建设,是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国家需要的重要步骤和重大举措。

从社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要的角度看,加强文化学建设十分必要。社会需要的是学有专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学科分类和课程设置是20世纪50年代“全盘苏化”、实行单科划分的基础上的产物,现在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大有改进的必要。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文化学建立以后,从课程设置到社会实践,从课程作业到学位论文,都将可以按照学科建设、学术创新、服务社会、引导社会的理念操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从学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角度看,加强文化学的建设,有助于整合现有的不同学科的研究力量,逐步超越既有的文化研究的陈旧范式和思维框架,增强文化研究的学理性,促进新兴、新型学科的成长,拓展新的学术研究空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时代,应当结束了。

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看,文化学的建设,是规整、提升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队伍和质量的必由之路。那种泛泛而论的所谓文化,那种把任何现象都泛化为文化的“文化”,那种缺乏严整理论体系依托和学科制度支撑的文化,只能畅意于一时,而不能长久于一世。只有加强文化学的建设,给文化学灌注以时代精神和学科营养,赋予现代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并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文化现代化有其特定的价值指向和精神追求,这就是包蕴并体现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效率意识、契约精神、公民意识、法制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建设的新型文化体系,能够熔铸这些现代精神,为现代精神的实现提供文化基础,那我们的文化体系就是健全的、健康的,就是现代化的。而这,就必须解决文化学的建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学的建设和文化现代化之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至于文化学的建设在学科建设层面应当如何去做,限于本文主题和篇幅,这里就不赘论了。[311]

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问题,至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精神实质来看,本质上是个文化问题。精神、状态、秩序,协调融洽,便是和谐。“和为贵”“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太和”,等等,都是中国文化固有的和谐理念的不同表述。但是,仅仅停留于古典的和谐追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建构的是现代意义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古典的和谐社会。现代意义的和谐社会,以全民族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为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强文化学的建设。否则,文化现代化也罢,和谐社会的构建也罢,都可能落空。

[1]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载《张岱年全集》,第5卷,419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参见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载《张岱年全集》,第7卷,379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4]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参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载《武汉大学学报》,1985(1)。

[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267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7]参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论》,载《求索》,1987(4)。

[8]参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载《光明日报》,1986-1-6。

[9]《论语·述而》。

[10]《史记·太史公自序》。

[11]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2]杜甫:《蜀相》。

[13]陆游:《关山月》。

[14]陆游:《示儿》。

[15]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6]参见《后汉书·桓谭传》。

[17]《论语·学而》。

[18]《庄子·天下》。

[19]《尚书·召诰》。

[20]《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1]《左传·桓公六年》。

[22]《国语·鲁语上》。

[23]《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24]参见《论语·子路》。

[25]《论语·尧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